首页

搜索 繁体

25. 扶摇直上(三) 你多被贬几次就知道(1 / 2)

最新网址:www.zoc.cc

上次我们说到苏轼写折子请求外放,已经做好准备不去上朝了,整日里躺家里睡大觉,可没想到高太后并不答应他,直接把他叫到了皇宫,开始打感情牌。

天幕上,铜制金兽香炉内燃着只有宫廷才能用的上的荔枝香,丝丝缕缕的烟雾从香炉上的小孔飘出,又在大殿内散去,无影无踪。

苏轼来到殿中行礼,见到偌大的宫殿内只有太后和小皇帝二人,其余大臣下人一概回避,不由得内心纳罕,太后她老人家这是要跟自己说什么泼天的机密,竟然连伺候的近侍也不曾留。

“苏学士免礼。”

主座上雍容华贵的女子首先开口,小皇帝哲宗也学着祖母的样子给苏轼赐座。

娘娘和官家这么客气自己最近也没写啥过分的文章啊至于发发牢骚和同僚开开玩笑,这也能被叫来单独谈话

“苏学士,你请求外任的折子老身看过了,学士性子耿直,在朝中想必受了不少委屈,但无论旁人怎么说,老身和官家都是相信学士的为人的。”

苏轼感动道“臣叩谢太后娘娘和官家,既然娘娘也知道这朝中对臣的忌惮,不妨选一处偏远的州郡将臣派了出去”

高太后但笑不语,也不去接苏轼的话头,顿了顿反问道“苏学士可知当初将你从黄州召回,又不顾群臣阻挠一路提拔,这是谁的旨意”

苏轼愣住这还能是谁的旨意难不成您老人家梦里受神仙托梦要将我高升

“重新起用学士,既不是老身的意思,也不是官家的意思,这一切,都是先帝临终时的托付。当年乌台诗案先帝身不由己将学士下狱,而后又将你们苏家兄弟俩贬到穷苦的地方上任职,为此先帝不知道感叹了多少次屈才。学士在黄州写的文章,先帝每隔一段时日总要派人特意抄来品读,让苏家兄弟才尽其用为国尽忠,是先帝死前未能完成的遗憾,苏学士听完这些,还想着要退避地方明哲保身吗”

苏轼心中大动,古往今来,没有什么比君主的知遇之恩更让一个忠臣感到热血沸腾了。收拾好情绪,郑重地行了一礼后,苏轼回道“臣此后定当忘却私利,尽职尽忠”

走出皇宫禁内,想到太后方才屈尊讲的一席话,苏轼仍旧感到眼热。他是个感性的人,当年在狱中想到吾命休矣落过泪,出狱后看到弟弟写的那篇为兄轼下狱上书老泪纵横过,经历了黄州的一番磨炼,已经很少有让他眼热的事情了。可想到先帝临终前对他的牵挂赏识,苏轼还是触动颇深。

一介文臣,无所回报,他只能多为朝廷揭发几个小人、多指出一些时弊来回报官家的信任了

于是朝臣们第二日上朝,便看见已经有大半个月没露过面的苏学士身着绯袍、腰间挂着御赐的金绶玉佩,脚登花纹皂靴,昂首阔步地从他们面前走了过去。

朝臣们纳闷,这位主子不是祈求外放吗,这是又改主意了

123老苏这身帅嘞有模有样的

喵呜宋朝低品阶的官员都是穿绿袍子,五品以上大官穿这种绯红色官服,你看这么站一排,果真有文人风骨的味儿了

天幕外的普通老百姓一齐开了眼,这就是天子近臣的风度啊,这气派的模样着实令人羡慕,不行,他们这就回家勒紧裤腰带供儿子读书,以后科举出人头地,可不就也是这般金尊玉贵的人物

天幕上的苏轼才不会和金尊玉贵这个词不搭边,他都想好了,他这次回到朝堂就是来尽职尽责检举小人的。什么腌臜不平的勾当,他绝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陈大人,朝廷派去救济灾民的粮款为何迟迟不到,这其中是不是有你在作梗”

“周大人,你侄子借你的名义

侵占百姓良田二百亩,这事你是知道还是不知道”

“程颢老顽固,你别拿你那一套刻板的义理去霍霍官家行不人得变通,你写字是不是都不拐弯”

明意在天幕外补充道此处的程颢就是成语“程门立雪”中的主人公之一,他和哥哥程颐一起推崇理学,和朱熹的理论一起组成了“程朱理学”,不过主播作为一名现代女性来看,他们那套“三纲五常”着实害人不浅,像什么推崇寡妇立贞节牌坊、给女性强调七出之罪、裹小脚也是这个时候逐渐流行的。明意越说越愤愤不平,唐代时期妇女地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可经过程朱理学一洗礼,女性的地位彻底被打入了谷底。

123拳头硬了,这群文臣们对外一味求和,对内却想方设法压迫女性,要不要脸

柳苗大家记不记得那首诗经里面的氓,“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本来是反映女性觉醒的,朱熹批判说这是被人抛弃了抒发自己的羞愧悔恨,好大的脸

北宋,天幕外看热闹的男人们没什么大反应,但听闻此言的女人们却齐齐变了脸。祸害女性她们的日子已经够不容易了还要来霍霍这程家兄弟是不是有点缺德

对啊,想当初唐朝的女子也是可以骑马游街、休夫再嫁的,怎么到了本朝,她们活的这么窝囊

乡野村妇没有城里人那么讲究,直接坡口骂出了声“呸老娘活的好好的,哪需要你一个只会写酸诗的文人来定规矩管他什么姓程的姓王的,统统起开”

同样在看天幕的王安石对明意的批判很是赞同,在他看来,女性和男人一样都是重要的劳动力,男人们可以种地行商,女人们也可以纺纱制绢,江浙一代的丝绢产量丰厚向来是离不开女子们的辛勤忙碌的,若是推行法家思想,严格规定一夫一妻制,无论对于生产力和人口增长都是莫大的好处而且他早就看不惯同僚们三妻四妾左拥右抱的丑态了,一个个沉湎酒色,跟毫无戒律的畜生有什么差别

天幕外还在争执不休,天幕上,参苏轼的折子已经快能把他淹没了。

抱着无我的心态尽忠履职的苏轼简直像个火力全开的机关木仓,对着他看不过去的蝇营狗苟之事一顿扫射,被他这么逮着薅了一个月的官员们集体爆发了,闹到太后面前请求把苏轼罢免了。

“娘娘,您让苏轼歇一歇换他弟弟来也行啊,小苏为人虽然也刚直,但他不会把大臣们骂的这么难听”

“官家,苏轼此人自负傲慢,眼睛长在头顶上,就是因为自视甚高才会觉得我们处处有错,为了朝局稳当,您应当把他调离京城”

这一次,即便苏轼自己不请求外任,高太后也不得不为了安抚众臣把他从朝堂上暂时挪开了。

高太后想了个好办法,把苏轼调去给皇帝当老师,同时也请了苏辙兼任帝师,于是苏轼暂时不需要去朝堂之上激情开麦,针对苏家的矛盾暂时得到了缓和。

对于去给皇帝当老师这件事,苏轼别提有多高兴了。一方面他也是个俗人,想到自己和弟弟同为帝师,这是几百年来都未曾有过的荣誉啊,要不是老父亲的墓碑远在眉州,他高低得去烧烧纸感谢父亲这么会生另一方面是他早就看不惯程颢那个老古董对官家的教育方式了,官家还是个十岁左右的小孩子,你得培养他读书的兴趣啊

给皇帝当老师的第一天,天还未亮,苏轼就收拾好教学要用的书籍,兴冲冲地往皇宫的方向赶。

摊开笔墨,丢开那些大部头的儒家经义,苏轼看向坐在面前的小皇帝,笑眯眯地开口“官家,您今天想听什么故事呀”

刚刚被下人们从被窝里捞出来,还在打瞌睡的哲宗一下子醒了神“故事还有这种选项”

苏轼点头“上至尧舜

,下至隋唐五代,只要官家想听,臣都能给你讲。”

天幕上一派师生和睦、君臣融洽的图景,明意的声音响起;论理来说,苏轼的几个孩子是没他和苏辙出彩的,不过苏轼的教育方式也挺有意思,无论他的儿子们写出什么诗,他都拍手叫好。当年长子苏迈二十二岁考中进士,无奈却只能去做个地方县令,苏轼也是拍着儿子肩膀鼓励道你能把县令做好也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天幕外的青年苏轼看了眼牙都没长齐,口水都还得别人擦的儿子,惊讶道“这小子二十二就能中进士,果然遗传了我”

身后的王夫人轻哼了声,苏轼不禁又想起天幕说他英年丧妻的事,心中一痛,连忙给自己找补“也不一定,你看我就是像母亲多一点,迈儿还是像娘”

苏洵

苏轼这次当帝师,其实也没当多久,假如我们把北宋朝廷比做如今的娱乐圈粉丝大战的话,这些洛派、朔派、蜀派就相当于存在竞争关系的各大家,僧多粥少,资源就那些,你苏家一下子出两个顶流,其他对家是不是得放些子虚乌有的黑料拉踩一下此处只是比喻,没有不尊重哪位艺人的意思。

天幕外唯一懂得如何通天的沈括动了动小手指。

沈括粉丝大战是什么意思娱乐圈是什么圈juan

六六六楼上是在玩什么sy吗勾栏听曲,宴会百戏,艺人争赏钱,众人慕红颜,懂

喵呜不愧是六兄,果然文化人

天幕外的朝臣百姓陷入了沉思,他们好像懂了又好像不懂。子不语怪力乱神,他们对于这天幕一直是慎之又慎的,宋仁宗也嘱咐沈括轻易不要惊扰神仙,不然万一神仙被冒犯收回天幕怎么办只是今日实在好奇这娱乐圈,现在看来,神仙们的娱乐生活还挺丰富

根据主播多年钻研古装剧的经验,苏家兄弟二人此刻在高太后眼里就像两枚棋子,现在的朝堂上整日乌烟瘴气,朔派总想着沿袭司马光生前的政策,洛派恨不得把程家兄弟供起来当神仙,蜀派到处夸眉州有二苏,高太后深知苏家兄弟俩人品,只有重用苏家,才能打压其他势力的气焰。

远在眉州看天幕的两枚棋子本棋分析的妙啊谁说女子不能干政,无论是高太后还是这天目上的女神仙看样子都十分懂朝堂的手段,至于自己,棋子就棋子吧,人生如弈棋,众生皆是棋子

在京城当了三年官,苏轼早就待不下去了,在他的努力请求和敌人们的努力攻击下,高太后终于松口,允许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知任杭州。杭州是个什么地方呢,那是苏轼曾经任职过的快乐老家啊,想当初乌台诗案,杭州百姓专门烧香拜佛为苏轼祈福,一想到杭州的山水和百姓,苏轼打心眼里觉得亲切。

123杭州,嘿嘿,南宋都城临安,老苏先走一步。

不止是宋仁宗在龙椅上坐不稳了,此刻不同时空,所有看到天幕的人都不禁要问一句为什么宋朝的都城会从繁华的开封府搬到那遥远的杭州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恐惧莫过于对未来的不确定,东方鬼故事往往以其神秘莫测、无影无形的特点吓唬人。此刻生活在北宋的每一个人都心神惴惴究竟发生了什么,会让王师放弃安居多年的汴京毕竟在他们眼里,江南地区这些年虽然有所发展,但大部分区域还是一派荒芜,比起北方那可是差得远的。

沈括为什么南宋要把都城改在临安

123楼上此言差矣,什么叫改在临安,那是被金人打得蹿到临安了哈哈哈

此言一出,北宋的一干臣子们先是瞠目结舌,什么金人他们的敌人不是契丹和西夏吗,哪里跑出来个金人继而心急如焚,急忙催沈括问一下具体的缘由。

奈何明意的话头并不在这

上面,直接无视了评论区沈括的一系列发问,继续道北宋亡国那些气人的破事儿咱们随后再唠哈,咱今天先说老苏他去杭州做官的经历。

喵呜主播错了,应当是老苏去杭州旅游的经历。

没想到明意却摇了摇头;并没有,或许苏轼去之前确实想过杭州的好山好水好风光,但他刚一到任杭州就发生了严重的旱灾。

天幕上,风尘仆仆的苏大人刚刚抵达杭州府,还未来得及到官宅歇歇脚,便被沿途衣不蔽体、跪地乞讨的百姓吸引了注意力。

本地的官吏们听说了苏氏兄弟俩在朝中鼎盛的风头,纷纷赶来接这位新任的长官,此刻见到了人,当即恭维道“久闻苏学士盛名,今日远道而来,想必一路舟车劳顿,我等已经备了上好的热茶温酒,还请苏学士赏个脸。”

苏轼循声看过去,说话的是一个面容白净的年轻官员,脸上堆满了笑,谄媚之色不加掩饰。

苏轼看向他,讥讽道“旱灾严重,流民当道,百姓都吃不起饭了,你倒是吃的不瘦”

被责问的官员下意识膝盖一软跪了下来“苏大人,这这不关小的的事情啊,此次旱情小的们已经上报了,但上一级押着不往京中报,小的们也没什么办法啊”

苏轼皱眉,他多少听说过,自来这种灾情都被视为是上天降下的警告,为了不触京中的霉头,许多灾情都是压下不上报的。

调转马头,苏轼干脆一路往城郊的方向走。

他早年在杭州待过几年,对于这里的风土十分熟悉。只是这一路走过去,只看到破败的屋宇和面如菜色的饥民。

“让各大粮仓下调米价,按灾前的价格出售给百姓,另外在城中城外设置粥棚施粥,不够的钱先去我府里拿银子补上。”

最新网址:www.zoc.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