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24. 扶摇直上(二) 送子由使契丹(1 / 2)

最新网址:www.zoc.cc

空气凝滞了许久,苏辙才听到自己的声音“坐龙椅,这话说出来都是要杀头诛九族的啊”

苏轼看向弟弟,自以为善意地提醒“按理说,爬龙床也是要杀头诛九族的”

“你们还讨论上了还不快研墨,我这就给官家写上表澄清我苏家绝无不臣之意”苏洵气得胡子发抖,看着两个还没意识到事情重要性的儿子气不打一处来。

这些段子自然都是我们后人的戏谑,苏家父子三人自来接受的都是忠君报国的思想,即便后来苏轼被贬得颠沛流离差点没法活着回来,也没有对赵家的皇帝流露出一丝的哀怨之意,宋仁宗当年说二人是“太平宰相”,历任太后欣赏他们的忠良,不是没有道理的。

天幕外的苏洵松了一口气,这些天幕上的神仙们多少有些缺德了,怎能拿着杀头的死罪随便打趣人

宋仁宗紧皱的眉头也松了下来,虽然他看出来了这些滚动的字是在聊天打趣,并不是真的在说苏家有不臣之心,但这么拿皇家的天威开玩笑,让他这个皇帝颜面往哪里搁

要说起戏谑,在座的诸位恐怕都比不过苏轼。苏轼这次回到京城,身边聚集了不少好友,平日里聚会宴饮,他都给人家起了外号。并且在朝堂上遇到意见不合的情况时,他往往用着各种各样的比喻骂人,专往人心窝子上戳。

天幕上,又是一次没谈拢的朝会,双方争执不下,个个急红了脸。

苏轼看着司马光离开的方向,愤愤然道“司马君实,你不讲理的样子,就像个翻盖王八在泥里扑腾”

众朝臣默默看了看已经六十八岁高龄的司马光,司马大人高风亮节、名满天下,再如何也无法让人和泥里的王八联系在一起,再看一眼气得头上冒烟的苏轼,无论和他是敌是友,一时都不敢出声。

文彦博也算资历深厚的老臣,此刻出面拉住了苏轼“子瞻啊,你少说两句吧,当年王介甫提倡新法你跳出来激烈反对,怎地现在要推翻新法了你还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苏轼一脸坦然“当年新法我等少不更事,只空读了些儒家道理便以为自己能看清这万事万物的走向,殊不知这么多年过去,王介甫的许多法度已经奏效,国家和百姓也因此获利,我向来只是就事论事,难不成还得有个偏向,每次只为一人说话不成”

看到这里,评论区有不少观众开始叹气。

123大苏这性子,活该他被贬

明白喵他只适合做文人,却不适合做官,这样两头得罪,将来可怎么生存下去

明意开口补充想必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则故事,吃饱了的苏轼拍拍自己的肚子问家中众人这里面是什么,有人说是满腹的锦绣文章,有人说是千古的文墨才华,但苏轼的爱妾王朝云笑了笑说“学士这肚子里,是满腹的不合时宜。”

“不合时宜”这个词用来形容苏轼可谓是再恰当不过,此次进京一路高升,官至翰林学士,这个官欧阳修也当过,按照品级来说相当于是皇帝的秘书,在外人看来可是无限荣宠,聪明人就应该明哲保身懂得圆滑,可苏轼却说“我看到这世间不平事,便如同在饭里吃到了苍蝇,不吐不快”

天幕外,青年苏轼拊掌“甚好甚好这才是君子之风”

天幕上,原本用于议事的朝堂早已吵得不可开交。

高太后原本以为新法废除,变法派全部被调离京城,剩下的守旧臣子们都应该团结一致尽力维护朝堂的和平。没想到这些人居然又自己分化成了不同的派别,其中有以程颐程颢为首的洛派,还有一些把苏家兄弟推出来的蜀派,此外,司马光的门生们又自视甚高,也在朝中巍巍然自成派系。

这几拨人每日相互指责,互相挑刺,把整个朝

堂搞得乌烟瘴气,高太后为此头疼不已。

苏轼也看出来了端倪,主要是最近上折子污蔑他的人太多了,不仅诋毁他,连带着子由也受牵连,他可以不做官,他不能连累弟弟的前途啊

思来想去,苏轼决定给太后写折子请求外任,远离京城这个是非之地。别看他现在居高位,可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实在是太繁杂了,还是去地方上好,既可以近距离和百姓接触,又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到处溜达,没事了就写写诗,这才是他该干的事

想通以后,苏轼脱下官服,交换官印,开启了在家里躺着不去上朝的快乐时光。

苏轼在京中三年,实话讲,写的诗文比起在黄州差远了,若要深究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人在不同境遇中的心态有所变化,另一方面可能就是他工作太忙了。

苏轼到京中不到一年,王安石和司马光就先后去世,苏轼为他们两位起草了悼文,洋洋洒洒大肆夸赞他们的为人和功绩。至于活着的人,文彦博、吕公著、韩琦等,苏轼也依次给他们写了夸赞的颂文。后来一想自己老师欧阳修这么多年去世,实在想念,又开始动笔给欧阳修写赞文。除此之外,官场文章、后辈学问,大家只要有写文章的地方,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他。

最新网址:www.zoc.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