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21. 准备升官(四) 官家我跟您说,北宋要(1 / 2)

最新网址:www.zoc.cc

天幕外的青年苏轼听到范仲淹被提及,下意识坐直了身子。他从小就把范文正公当做自己的偶像,想当初在眉州听到他的死讯自己可是哭的昏天黑地,仿佛一直以来追寻的那盏灯灭了。

就问当今大宋,谁人不识范公可在苏轼的心里,范公又不仅仅是一个被过于标榜的符号。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青年苏轼吟诵着范仲淹名句,翘首以待看向天幕,很期待听听这女神仙如何评价自己的偶像。

其实我们不得不感叹一句,宋仁宗这一朝真的出了许多名臣,比如我们熟知的包青天包拯,也就是传说死后去阴曹地府当阎王的那位,这个时候就在汴京当谏臣。

北宋朝臣我们听到了什么包拯死后去地府当阎王了这还不赶紧送礼讨好上天垂怜,我们死后都有熟人

可是冷静下来他们又认识到一个悲催的事实包拯此人油盐不进,大义灭亲的事情都能干出来,他们这份熟人关系有了和没有一个效果

北宋的灭亡和内部的党争有很大关系,虽然早有苗头,但党争的大肆兴起就不得不追究到仁宗一朝。当时的宰相吕夷简任用亲信、培植党羽,范仲淹觉得这样不好,多次上书抨击吕夷简,晏殊、梅尧臣都写信劝过他少说话,但范仲淹怎么回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终。”

123哈哈,某种程度上这种我非要说话的架势,和苏轼有点像。

嘻哈楼上,苏轼从小就把范仲淹当偶像。

苏家宅院里的苏轼看着天幕点点头,满脸认同。

范仲淹自幼苦读,却不同于北宋普通的文臣只知舞文弄墨,在西夏和北宋局势紧张时,范仲淹戍边西北,提拔名将、关爱士卒,凡是他管辖的地方,西夏都不敢轻易挑衅。也是军旅经历,才能让他写下那首著名的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首词上阙的写景是十分壮阔苍凉的,角声阵阵,范仲淹看到的是“孤城闭”,大家想一下,一个强大的军队城池会是孤城吗此处范公是在感叹,朝廷仍旧奉行守内虚外的方针,军事力量薄弱不堪,哪怕他这个时候在延州抵抗住了西夏,也只能以防守为主,长烟落日之下,他驻守的城池大门紧闭,像一座孤立无援的孤城。

天幕外的苏轼情绪又低落起来,也跟着明意的解说叹了一口气。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这句话道出了边疆士卒们一致的心理矛盾,思乡和家国责任交织,可最令人悲伤的是在大环境下他们只能一味防守,等到将军白发恐怕也没有攻下西夏的那一天。

庆历年间,北宋在和西夏的交战当中屡战屡败,内部财政空虚、民怨沸腾,在这样的背景下宋仁宗将范仲淹任命为参知政事进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范仲淹主要在吏治上下功夫,罢黜了一批庸碌无能的官员、澄清北宋官场上一些不正之风,但就是这一举措,引起了官员们的大不满,范仲淹被罢免,这场新政不久就失败了。

范公已逝,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评说,但他的后人以及仰慕者此刻能听到天幕对他生前功绩的肯定,还是颇感欣慰。

但欣慰的同时,也对当今皇帝赵祯感到不满,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当初范公深陷党争,是这位主子的猜忌怀疑间接导致了新政失败。

汴京城皇宫内,听到此处的宋仁宗赵祯抹了把手心的虚汗。这几年他的身子骨越发不中用了,心气儿抱负也大不如前,虽然当年自己也不见得有多大抱负,但回忆起范仲淹在朝廷任职时,那副铮铮铁骨一心为国的风范,依旧历历在目恍然如昨日

原来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啊

年迈的皇帝扶着桌案,回忆起曾经忠心耿耿的臣子,浑浊的眸色里流露出一丝后悔。

当年让范仲淹任宰相,就需要把原本和他不对付的宰相吕夷简给换下去,新政刚一实施,就有不少人跳到他跟前来大肆抨击范仲淹结党,这些大臣们有时候堪比他肚子里的蛔虫,知道自己最忌讳朋党之事,就专门攻击范仲淹培植亲信朋羽,现在看来,这是专门挖了坑,让自己这个皇帝和范仲淹一块儿跳

宋仁宗想起自己当初看了各种诬陷范仲淹的奏章以后气愤不已,急忙派人召范仲淹入宫当面对质。范仲淹怎么说的“自古君子和小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正直的臣子因为抱负一致聚集在一起也算结党,那官家就认为臣结党好了”

识人不清啊宋仁宗此刻已经是后悔万分,急忙召来内侍让他去给范家的子弟升官赐赏。

最新网址:www.zoc.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