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九十八章(1 / 1)

最新网址:www.zoc.cc

这一日下朝后,赵学尔吩咐如鱼去宣卫亦君来北辰宫。

潜州之案多亏了卫亦君带回了证人,否则就算李复书相信她,不会把她怎么样,只怕她也要一辈子背上祸国殃民的污名。

赵学尔曾经说过,若是为了国家和百姓,她并不害怕背上坏名声。

可她却不愿意成为心术不正之人掩饰罪恶行径的替罪羊,更不愿意因为这些坏名声而让她的理想之路更加坎坷。

所以,她心中万分感激卫亦君,必要当面向他道谢才行。

很快,卫亦君应召来了北辰宫,一见到赵学尔,他眼中难掩激动。

虽然如今他与赵学尔都身在京都,但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却鲜少见面。

一来,赵学尔身为皇后,长居深宫内苑,等闲不与外男接触。

二来,虽然赵学尔常常会向大臣们请教朝政之事,但通常都是让如鱼在中间传话,很少像这样直接与外臣接触。

所以除却在年节里或者其他重要的场合,卫亦君能够远远地看赵学尔一眼,像现在这样与赵学尔面对面说话的机会实在屈指可数。

他还记得他与赵学尔在京都的第一次见面,是赵学尔刚来京都的时候,他亲自去码头迎接赵学尔,送她来宫中举行成亲大典。

第二次是赵学尔成亲后的第二日,赵学尔向他和柳弗愠了解京都的局势。

第三次便是今天了。

卫亦君虽然心中激动,好歹他还记得行礼,当即跪拜道:“臣卫亦君参见皇后!”

“快快请起!”

赵学尔赶忙亲自扶起卫亦君,他们相识多年,此时见面亦十分亲切,温声笑道:“你我是故旧,何必行这么大的礼?”

卫亦君起身笑道:“皇后是君,我是臣,君臣之礼不可废。”

两个人各自落座后,赵学尔十分郑重地道:“我今日找你来是想亲自向你道谢,若不是你带回了人证,我现在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若是让善王他们的计谋得逞,李复书迫于民间和朝堂上的压力,轻则明旨斥责赵学尔,禁止赵学尔言说朝政;重则废黜赵学尔,甚至处死赵学尔,后果不堪设想。

谁知卫亦君却摇了摇头道:“皇后实在不必谢我,如果您一定要谢,应该谢您自己。”

“我自己?”

那段日子谣言愈演愈烈,无论朝堂还是民间,对她的讨伐之声从来没有停歇过。

那时候她窝在桑田根本不能出来,就算她想做什么,也是有心无力。

赵学尔不知道卫亦君为什么让她谢自己?

卫亦君点了点头道:“善王和霍海权势遮天,齐力不过一个普通百姓,根本斗不过他们,却仍然要冒着生命危险揭露他们的滔天罪行,盖因为他们作恶多端,不得民心。”

“而皇后之所以能够躲过李寒的谋害,等到齐力这个证人揭露他们的罪行,替皇后洗清污名,是因为有不为、如鱼姑娘和胡、宋两位太医的拼死相救,才保全了皇后。而他们之所以拼了性命也要保护皇后,是因为皇后大公无私,为国为民做了无数好事,得了民心啊。所以我才说皇后能够得救并且洗脱污名,不应该感谢我,而应该感谢您自己。”

他回京都之后就听说了,李寒行事十分歹毒,暗害不成便明着刺杀。

多亏了不为、如鱼和胡、宋两位太医拼死相救,才保全了赵学尔的性命。

可惜,胡太医终是不幸遇害。

李寒自幼习武,武功不俗;不为虽然也懂些武功招式,到底不能与其相抗;而如鱼纤纤弱质,胡太医和宋太医也是手无缚鸡之力。他们四个原本连一个李寒都打不过,更别提李寒还有三个高手相帮。

赵学尔对上李寒,原本是必死无疑的。

可这些人却硬是拼着性命不要,为赵学尔争取了短暂的时间,而也就是这短暂的时间让赵学尔等到了李复礼的救援。

所以赵学尔之所以能够活下来,甚至洗脱了污名,都是因为她得民心,而善王和霍海失了民心的缘故。

赵学尔听了卫亦君的解释,沉吟半晌,才道:“如此说来,我也不应该谢我自己,而应该谢民心。得民心者得永存,失民心者则民不容。”

卫亦君立即附和道:“皇后说得是。”

赵学尔向卫亦君表达了感激之后,正色道:“我还有一件事情想托付于你。”

卫亦君赶紧道:“但凭皇后吩咐。”

赵学尔道:“太府少卿余力,你平日里多注意他一些,若是有什么不妥,便告与我知道。”

虽然她和余力从未打过照面,但余力用美人换取官职,这样的歪门邪道,首先便让余力在她的心里打了折扣。

李复书无论如何也不同意撤换余力,赵学尔心中实在不放心让余力这样德行欠佳的人担任太府少卿的要职,想着还是必须要找人看着他才行。一旦他做出什么危害朝廷和百姓的事情,还能够来得及阻止。

监察百官本是御史的职责,但就像李复书说的,余力虽然没有大功,却也没有大错,她若是无缘无故地就让人盯着余力,也未免不妥。

所以,她思来想去,觉得这样的事情还是只能找卫亦君。

果然,卫亦君根本不问她原因,便满口应下:“皇后放心,我这就找人看着他,一旦他有什么异动,便立即报给皇后知道。”

卫亦君得了赵学尔的吩咐,这便起身告辞,赵学尔让如鱼去送他。

他出了北辰宫,又往外走出了一大截,心想如鱼应该进去了,这才转身驻足,回头看着北辰宫的宫门,心中伤感。

只怕以后又不知道要过多久,才能有这样的机会与赵学尔说话了。

未免被人发现不妥,他很快便收回了视线,然后头也不回地大步出宫了。

又过了些时日,赵学尔没听卫亦君说余力有什么不妥,这才放下心来,也不再与李复书计较了。

而李复书明知是自己做错事,却对着赵学尔发脾气,事后也觉得自己不对,来北辰宫低声下气地献了几次殷勤,这件事情也便算过去了。

这一日,魏可宗没来上朝,吏部说魏可宗请了病假。

李复书大惊,知道魏可宗若不是生了重病,定然不会不来上朝,于是他赶紧命毛太医去给魏可宗诊治。

下了朝以后,他特意召来毛太医询问魏可宗的病情。

毛太医道:“魏相是忧思成疾,损耗了心力,以至于元气大伤,精气大减,须得卧床休养,切不可再费心劳神?”

“忧思成疾?”

李复书不解地道:“魏可宗身为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还有什么好忧思的?”

毛太医想了想,没有直接说魏可宗忧思什么,只道:“魏相一人身兼三职。”

这下李复书懂了,魏可宗是累病了。

魏可宗身为尚书令,掌管尚书省六部,又兼任吏部尚书、礼部尚书二职,确实政务繁重。他曾经好几次给李复书提过,让李复书尽快物色人选,分担重任。

只是李复书一直觉得这三个职位没有人比魏可宗更合适的了,便一直拖延着没有找人顶替他。

只是他却没有想到,魏可宗竟然因为政务繁重忧思成疾,累病了。

他当即就往外走,命唐谨道:“备车,去魏府。”

唐谨劝道:“该用午膳了,陛下还是用了午膳再去吧。”

李复书道:“魏可宗病了,我哪里还有心思吃午饭?快去备车,我现在就去看他。”

魏可宗是宰相之首,平日里李复书有什么不懂的或者是不确定的,多半都是向他请教或者与他商讨,可以说他是李复书每日见得最多的大臣。

今日他没来,李复书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神情不属,非要现在见到他才能安心。

唐谨驾着一辆小车出了宫,李复书在里面一直催促,唐谨把马车驾得飞快,两个人很快就到了魏府。

唐谨在门房亮明了身份,门房立即要去报魏可宗。

未免把魏可宗吵了起来,李复书抬手止住了门房,自己轻车熟路地去了魏可宗的卧室。

果然魏可宗虚弱地躺在床上,身边只有一个老仆在伺候。

老仆跟在魏可宗身边多时,自然认得李复书,慌忙跪下行礼:“皇上......”

李复书赶紧制止他,轻声急道:“不要多礼,我就是来看看魏相,不要把他吵醒了。”

只是魏可宗忧思成疾,睡眠很浅,旁边一有动静,他就醒了。

见到李复书竟然在这里,慌忙要起身行礼。

李复书赶紧按住他:“不要起来,我是来探病的,不要吵得病人不安稳,你只安心躺着就好。”

魏可宗神色憔悴,确实病得不轻。

他心想自己纵然起身也有失仪态,是为不恭,也就不勉强起来了,

只是在老仆的伺候下,靠躺在床头与李复书说话:“老臣这一病,又要耽搁朝中许多事情......”

不等他说完,李复书赶忙止住他道:“你在病中,就不要再想这么多了。朝中有多少大臣,哪个不能做事?你就放心吧,我会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妥当。太医说了,你就是想得太多才生了病,切记不可再费心劳神。”

魏可宗顺从地点了点头,想了想,又道:“我知道朝中的大臣们多是贤能之人,而且许多人才干胜于我,官职却不如我高。我是想对陛下说,朝中还有许多德才兼备之人,陛下也要给他们机会啊。”

按照朝中旧例,应该有九位宰臣组成宰臣班底。

可如今他一个人就占了三个名额,虽然他知道这是李复书看中他,可朝中哪个大臣不想做宰相?

李复书让他一人肩挑三职,未免阻拦了一些人的机会,若是让他们生出埋怨来,于国于民于李复书都不是好事。

只是这样的话若是当着李复书的面讲,未免有挑拨君臣关系之嫌。

但是他现在病了,许多事情管不上了,若是李复书再不挑人顶上来,一旦误了事情,连累的还是百姓。

李复书自然明白魏可宗的用意,没想到魏可宗都病成这样了,竟然还在为他为朝廷为百姓着想,心中感动不已。

他连声应道:“知道啦知道啦,我这就选人上来,绝不会耽误政务,你就好好养病吧,养好了病再操心这些,我日后还少不了你的辅佐呢。”

魏可宗身为尚书令,又兼任吏部尚书、礼部尚书,他这一病,恐怕有许多事情都乱了套,要等着他处理。

所以李复书没有在魏府久留,又与唐谨匆匆回了宫。

去年至今,姚厚德奉李复书之命主理土地兼并案,处理了不少贪官污吏和权贵大地主,却又没有让人到李复书面前来吵闹,做得很是不错,因此李复书命他接替魏可宗成为秉笔宰相。

至于吏部和礼部的事务,就暂时分别交给吏部侍郎和礼部侍郎全权负责。

但要不要直接升他们做吏部尚书和礼部尚书,李复书心中还没有决议。

毕竟尚书之职实在非同小可,不能马虎。

李复书从吏部找来许多卷宗,翻看了好半天,最终还是难以决定。

直到晚上在北辰宫用晚膳的时候,他都还在烦恼这件事情。

赵学尔见状,问道:“陛下,怎么了?”

李复书觉得赵学尔或许能够帮他参详参详,便把这件事情与她说了。

赵学尔知道了李复书的烦恼,想了想,而后起身去了内书房。

不一会儿,她拿出两份札子递给李复书道:“陛下看看这两个陈条有什么不同?”

李复书先是粗犷地看了一眼,见到末尾有多个管事们的签字,惊讶道:“这是内廷各司的管事们呈上来的?倒颇有前朝群相议事的风采。”

朝中之事皆由宰相们先议,议出结果之后,再由秉笔宰相执笔撰写表文,众位宰相署名之后呈给李复书看。

而赵学尔此时给他看的这两份札子,末尾竟然也像模像样地署了各司管事们的名字,这倒是闻所未闻。

赵学尔听了李复书的话,立即笑道:“陛下真是好眼力,我确实是仿造前朝群相议事的办法在管理后宫,而这两份札子便是后宫的管事们议事之后联名呈上来的。”

最新网址:www.zoc.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