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分卷阅读26(1 / 2)

最新网址:www.zoc.cc

一个大型祭祀活动,其中的环节应该挺冗长繁杂的,即使我们无法得知祭祀的详细流程,但我们可以根据现在祭拜祖先的大致环节推测,无论洒酒是第几个环节,首先都应该先献上祭品。

这里孔子说从“洒酒”开始往后就没眼看,不免引人浮想联翩——说不定是没注重献给始祖的祭品,反而一味向始祖祷告索要,这样的话太不尊重始祖了。

当然,第一点推测只是我们的猜想,但是,接下来的第二点可就绝对有证据可依靠了。

第二、禘祭是只有天子才可以主持的,而孔子却对此很不满,可见恶性事件又来了——有人逾礼!估计又是野心勃勃的诸侯之流干的好事。

据《礼记》记载:“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

古时候,阶级很明确,无论什么事情物品都有数量限制,祭祀也一样。

为方便大家理解,我给大家列个祭祀权利示意图,您就能直观了解天子和诸侯等级的差别了:

通过比对各阶级的宗庙祭祀规定,我们得知只有天子配有祭祀始祖的权利,那么自然禘祭也是只有天子可以主持的了!

对此,孔子的态度也是很明确的: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论语·八佾第三》第十一则

有人询问孔子关于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统治天下来说,就像这样容易了!”(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翻转的手掌,意思是易如反掌。

孔子的这种回答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永远是站在周礼这一方的,同时他也表达了对逾礼者无声的谴责。

更准确的说,他永远站在人民的这一方!

孔子之所以那么渴望恢复周礼,不过是看到了周文王统治时期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固执地认为实施周公的那一套就能使天下安定,虽然后世人或许认为这一种固守没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您只要看着孔子维护礼乐的言论行为有多少,就能明白他爱天下众生的心究竟有多深沉!

毕竟,逾礼的人不就是想获取更多的私人利益嘛,又怎么会体会、关心、呵护黎民百姓呢?

所以,孔子穷尽一生所守护的不仅仅是周礼,更是所有百姓啊!正是这种大爱精神滋养着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的岁月,至今不衰!

大爱夫子!

精彩!看孔子如何巧拒拉拢势力

众所周知,中国人讲话比较委婉,喜欢绕着圈子表达意思,这种行为习惯是几千年来慢慢趋于固定完整的。

我们现代能探测到的历史早期时代,先秦人就已经很善于委婉表达了,他们喜欢用比喻来引出道理,也喜欢引用典籍来辅助说明。

因此,历史上也出现了很多有趣的对话,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位于《论语》里的一处。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论语·八佾第三》第十三则

王孙贾(gu,同“古”音)是卫国大夫,他问孔子“‘与其奉承奥神,不如讨好灶神’这句俚语是什么意思呢?”

看官是不是觉得有些奇怪:这人怎么一来就请问市井俗语呢?又没有什么预兆,突然就问了这么一个问题,真是搞不懂。

读《论语》的麻烦之一就来自于它是编纂孔子语录的书籍,排序不按时间先后,每一则单独成立,却又没有时间标注。

所以,我们只好通过已知信息大致推断历史时间了。

王孙贾,是卫国灵公时期的大夫。提起卫灵公,熟悉这段历史的看官就清楚了,这正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时间。孔子离开本国以后就前往卫国,希望能得到重用以便发扬周礼。

最新网址:www.zoc.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