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34. 第三十四章 《明初那点事儿》(1 / 2)

最新网址:www.zoc.cc

既然都说到了这里,u这儿就和大家聊聊明朝的火器。

火器

没什么好说的,他们已经悟了。

老四会搞火铳营,这个朱元璋记住了,然后他提醒自己

别忘了大炮。

毕竟,“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有些人会有一些刻板印象,认为到了明清就是闭关锁国,就是落后挨打,跟老欧洲迅速发展的武德比起来,我们错过了一二四五六个关键节点。

并因此开始往上追溯,哀叹蒙古人干嘛要去打欧洲,导致火药技术扩散,欧洲崛起云云。

“好啊又是你,蒙古人”老朱勃然大怒,“你们老是裹挟汉人的工匠,裹挟我们的工匠,打打我们就算了,居然还跑去打欧洲人,打欧洲人就算了,居然还把技术给遗失了真真是万恶之源啊”

朱棣则在想铁木真时期,欧洲人是远不如蒙古人的。现在听起来,怎么这欧洲人马上就要把蒙古人和我大明比下去了不止比下去了,还仿佛马上就要来打我们了。

还有,闭关锁国,是什么意思

事实上,单从火器的发展来看,明朝并没有和欧洲人拉开什么差距。大明被认为世界上第一个火药帝国。明初的火器发展是远远强于西方的。

朱元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舰炮运用到水战的人。

而他儿子朱棣,则组建了世界上最早独立火器纵队“神机营”。

沐英,利用早在汉代便已经发明的列式射弩法,创造了火铳段击,也就是经典的轮流枪毙法,比十六世纪的腓特烈大帝早了200年。

“听上去很厉害啊。”朱樉说,“之前被这后辈屡屡称赞的拿破仑,也只是被尊称为拿皇而已。这个腓特烈居然被叫大帝哦,之前后辈不是说,有古代十大帝王排行,那有没有古今中外十大帝王排行”

他看看老爹,再看看老四

“哎呀,爹啊,老四啊,你们要努力啊,这腓特烈大帝,说不定就在你们前面啊”

洪武大帝“”

永乐大帝“”

朱棡和朱樉一唱一和“爹是可能能进榜的,但是老四嘛,那是肯定救不了了。”

朱元璋忍无可忍,脱下鞋子朝他们丢去“闭嘴吧,龟儿们”

朱棣“”

朱棣的拳头握得咔咔响。

他在心中怒道一个还比不上沐英的,居然还想挤我的排名

而咱们的永乐帝,更在沐英的段击上进行改造。

朱棣“”

后辈,我的大呢

把大字,给我加上

他心中甚至产生了一点惶恐,该不会我的永乐大帝,在这腓特烈大帝面前,甚至不配拥有大字了吧

共3排,每排11人,第排的人专门填火药,第二排的人专门负责递枪,第一排的人专门负责枪毙对手。看到没,这可是经典分工流水线呐

不仅如此,永乐帝还规定,射击时单数先射,再双数射,如此连绵不绝,这是流水线二段击混合究极体

然后他觉得还不够,在火药兵外配备了盾牌手和长刀兵进行掩护和随时火枪换刺刀。

最后配合骑兵进行步兵骑兵火枪兵的混合兵种训练

友友们,你光看这复杂的编制和士兵要完成的技术动作就知道,这只神机营,绝对是傲视全天下的当世第一精兵,不可能会有人比它更强了。

朱棣听到这里,立时忘了古今中外帝王排名,转而心花怒放。

他转头对内侍说“记下

来了吗”

问完了,却嫌内侍记得慢,于是直接夺过内侍的纸笔,自己快速将刚才光幕所说的内容记录下来。

本来还想今晚回去,好好将这件事情想明白。

没想到,未来的自己已经帮他把一切事情都准备好了。

抄未来自己的书,算抄书吗

那当然不能算了

这样抄着抄着,更多更妙的想法便如奔流的江水,滔滔不绝地自他的脑海中浮现出来,比如,这火器营要如何和骑兵合练,再比如,应该还要有火药手帮忙负责分配火药吧

诸如此类种种,已尽在脑海中了

朱元璋却想到了另外一处。

“经典分工流水线。”他琢磨道,“结合意思,难道是一人只做一样事情嗯,往大了说,是咱分的匠户与军户,往小了说,匠户里头,光光造银的和造铁的就不一样,该当是这样的意思吧”

他不免有些自得。

咱果然是洪武大帝看咱规定的这些东西,都是后代的“经典”

当然,他也琢磨出来,按照后辈的意思,应该不要惮于拆分得更加细致,便如流水一般,绵绵不绝。

嗯,这事好办,等着光幕结束就去办了,先从尚膳监开始试起吧

再举个例子,火药颗粒化。

几乎每本穿越回古代的基建种田文都要写它,要么自己造反自己搞,要么上交皇帝督促他们搞。

“穿越回古代”这是错愕的皇子们。

“造反”这是惊骇的将军和内侍。

“火药颗粒化”这是在琢磨的朱棣。

“上交皇帝嗯那交上来的东西呢”这是在等待上交、准备不劳而获的朱元璋。

接着,还是朱柏,看着隐隐有些骚乱的现场,他摇头“大家不要当真,后辈说了文,应该是文章的意思,想来不过是小说家言的南柯一梦罢了,当不得真。”

朱元璋很是失望。

然而立马,他就不失望了,因为光幕接着说

早年,往往认为是老欧洲的工匠因为无法得到质量更好的硝石在波斯,硝石被称为中国雪,于是先想到了将其磨成粉末,而这关键的一步促使欧州率先迈向了经典火炮和火绳枪。

朱元璋不屑道“欧洲那伙人,真是群傻货将其磨成粉末,不就是为了更好燃烧吗你将木柴劈得细一些,自然也更容易烧起来。”

但他又疑惑了“怎么这么简单的东西,也能算关键的一步”

然而考古证明,早在1370年,明初的地雷装的就是火药粉末了,而最迟到1559年,武备志成书,它证明了,当时明朝有一整套非常完善的火药颗粒化制备工艺,其制备过程与近代机械化制造黑火药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而对面的老欧洲呢,1407年,出现了有关碎颗粒火药技术的记载,但碎颗粒并不稳定会导致炸膛,到了15世纪末,工匠们开始用药饼挤过筛子,得到形状规则的火药颗粒,才标志着他们掌握这项技术。

这下子,朱元璋霍然站起来了

最新网址:www.zoc.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