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事业脑咸鱼在八零 第70节(2 / 2)

最新网址:www.zoc.cc

最优解是用冻干的技术做成果脯,这样能最大程度地保证营养成分不流失,可冻干技术对设备的要求很高,据陶娇杏了解,国内还没有能生产冻干技术的工厂,包括东方重工都做不了。

陶娇杏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果汁这个选项。

果汁分为两种,一种是调制出来的风味果汁,喝着是水果味道,其实就是一瓶糖水,营养价值很低;另外一种是鲜榨果汁,水果中的大部分营养成分都能得到保留,保鲜时间也会得到延长,而且引用时的口感也更接近于吃真实的水果。

陶娇杏在海岛上待了两周的时间,各处景点都玩了一遍,也将海岛上特有的经济作物摸了个底,回头就给东方重工下了两个任务——全力攻坚研发冻干锁鲜技术设备与集水果鲜榨、杀菌消毒、锁鲜灌装一体化的设备。

东方重工的技术积淀摆在那儿,连东方电子需要的晶片都能造出来,插队造几个陶娇杏要的这种设备还不是举重若轻?

他们考虑的是单独开一条制造这些设备的生产线到底值不值。

在找陶娇杏要这个问题的答案时,陶娇杏的回答斩钉截铁,“值”。

华夏地大物博,哪个地方没有点好东西?哪个地方没有点特色水果?

黄土高坡上的红枣与沙棘都是宝,红枣还好一些,做成干枣之后各地都能买到,沙棘却是想买都买不到的。就说那红枣与沙棘,哪个不能榨成汁?哪个不能做成冻干果干?

蔬菜榨成汁的味道或许不会特别美妙,可做成冻干蔬菜完全可以,营养成分流失不了多少,还干净卫生,方便保存,不比她当年秋天在笸箩里晒的菜干好?

将冻干技术运用到蔬菜上后,一来是可以大大降低蔬菜储存的成本,二来是能在作物稀缺的时候依旧保障老百姓餐桌上的食物丰富度,三来是能将全国那几个重点蔬菜产区的蔬菜销售到全国各地去,帮助蔬菜产区的老百姓赚到钱,避免菜烂在地里也卖不出去,也能帮那些平时为了吃点菜都得花高价钱的老百姓省省钱。

整个西南地区都是水果产区,据说月月都在半水果节,吃不完的水果要么埋土里,要么丢河里,多浪费啊……把这些水果做成果汁或果干,既能让当地的老百姓兜里充盈起来,也能让其它地方的老百姓尝尝鲜,万物集团还能赚个中间费,可谓是一石三鸟。

——————

为了助农,陶娇杏走了很多地方,别说是写一本书了,就是让她写一套书,她都有话可说。

既然《时代周刊》为她提供了一个宣传这些农产品的机会,她可不得好好展示展示?争取把这些农产品的海外市场也给打开。

她写的这本《探索人与自然的神合》,就是类似于游记一样,一边写自己走了那些山川,看了哪些河流,一边记录自己吃了哪些美食,在当地建了什么样的工厂来振兴当地的经济,还会附上谢挺用相机拍摄的精美照片……

作者有话说:

抱歉,三次元实在太忙了tat

第102章 上善若水

《时代周刊》原先最担心的是他们选出来的这位代表时代女性的东方企业家能不能写出书来, 可别拉低了整体的层次。

后来再电话中确认过,这位东方企业家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作者,经常在华夏最大的报纸上刊发文章, 《时代周刊》编辑部的人就有了新的担忧——假设文笔很好, 翻译不出灵魂, 那岂不是很遗憾?

陶娇杏又给这些人展示了一下她的英文功底,并不比她的法语水平差, 看一些英文诗歌都能会意, 直接用双语写书……对陶娇杏来说不算难。

《时代周刊》编辑部心头压着的秤砣一轻,高高兴兴就搭乘飞机来到了华夏。

飞机降落的地方是在上-海。

在来之前, 《时代周刊》编辑部的所有人对华夏的了解都仅限于那些时政类的报纸, 他们想象中的华夏是一个又脏又乱又差的地方。

他们是抱着上刀山下火海的勇气来的。

然而,当他们走下飞机时, 直接被充满现代气息的机场给惊呆了。

“omg,这比纽约的机场还要大,还要干净, 还要漂亮!”

一群人在机场里‘omg’个不停,也算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陶娇杏带着自己准备好的书稿在东方美学的大楼会见的《时代周刊》编辑部。

东方美学立足于护肤品, 产品逐渐蔓延浸润到奢侈品、日用品、服装鞋帽、艺术摆件、家居家装等, 哪怕只是单独把东方美学拎出来,在国内都算是首屈一指的大企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不低。

上-海市批给东方美学的园区占地面积达到七千亩, 建设风格都是陶娇杏亲自操刀设计的, 颜色张扬而不喧嚣, 建筑大气又不失灵动, 虽然无法做到苏州园林那样一步一景, 但也达到了拿着相机随手一拍就是一张精美照片的水平。

黄浦江就在园区旁边, 景色自然没得挑剔。

《时代周刊》编辑部来的人感觉三观都被颠倒了,见到陶娇杏之后,主编已经同陶娇杏客套了,后面来的几个编辑还在嘀咕。

“华夏的建设是真的好啊,同我在报纸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样。”

“谁说不是呢,原来报纸一直都是在骗人。”

“可能是他们不想让我们看到华夏的好,毕竟这还不是华夏最好的城市,就建设得比纽约还漂亮了……”

陶娇杏听着这两位编辑嘀嘀咕咕的话,插了一句来表达谦虚,“其实华夏还有很多需要发展的地方,你们看到上-海比纽约新,是因为纽约已经建设了几十年,而上-海最新的那些建筑都是这十年内建的。”

想想当年满清王朝派人去美利坚访问时,看到那高楼大厦,看到那车水马龙,估计也是和《时代周刊》编辑部的人来到华夏一样,恍恍惚惚了一整路吧。

明明只是出了个国,却感觉进入到了一片新的世界。

《时代周刊》的主编对自家这么没见识的员工有些无语,回头看了一眼,满脸微笑地同陶娇杏说,“陶,我们进入正题吧。”

陶娇杏自无不可。

她让人把提前准备好的书稿拿了进来,挨个儿分发给《时代周刊》的编辑。

这些人原先以为会是每人一本,没想到居然是每人一摞,足足十二本。

陶娇杏在这一套《探索人与自然的神合》中,以故事性的文笔掺杂励志鸡汤以及人生感悟的手法,将自己的自传与回忆录写的无比诗情画意。

有些内容写得沉重而深刻,就如同夏天的雷雨,有些内容又写得轻松写意,好像过尽千山的春风,以一种不紧不慢的调子将读者的胃口稳稳当当地吊住,直到看完一本书再打开另外一本……

陶娇杏也不急,她早就做好了等《时代周刊》编辑部的人看三天的准备。

最新网址:www.zoc.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