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65. 第六十五章 后续6(1 / 2)

最新网址:www.zoc.cc

张浚抽的是一条评论和一条回复。

评论有时候真就觉得老天厚待赵构,从赵构登基到他退位的这段时间里,能臣一个一个往他跟前冒,在他快退位的时候居然还能得到辛弃疾一个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的猛人,比他能打的没他会写,比他会写的没他能打。这种天降猛人居然就因为是“归正人”而受到排挤搞不懂南宋朝廷都在想些什么,“归正人”难道就不是宋人了吗一想到以前做诗词鉴赏,在辛弃疾的词下写了不知道多少遍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我就难受

归正人

殿中大臣的目光飘向史浩,这“归正人”一说可是他提出来的。1

“归正人”是他们对南下投奔之人的蔑称。

史浩面色不变,从北方逃来投奔朝廷的人难道不是归于正统之人吗

叫他们归正人有什么问题

史浩承认他对归正人确实有偏见,但他不觉得自己的观点有错。

谁能保证在金人那边生活多年的宋人真的一心向着大宋

见史浩没什么反应,大臣们没看成乐子,颇为遗憾地收回目光,注意力重新回到光屏上那个醒目的名字上。

辛弃疾

好耳熟的名字,那不是

朝臣中虽有人没见过辛弃疾,却也对辛弃疾闯金营抓张安国的事迹有所耳闻。

就在不到半年前,太上皇赵构尚未禅位,还在建康慰劳军队,突闻义军首领耿京派人奉表来见,他极为高兴地召见了来使,那人便是辛弃疾。

赵构接受了耿京的奉表,召他南归。却不想就在辛弃疾返程复命之时得了叛徒张安国、邵进杀了耿京,向金人投降的消息。2

于是年轻的辛弃疾带人直奔金营,率着精骑冲入敌营,杀得金人措手不及。

神勇无双的青年如入无人之境一般,在金营中驰骋,试图阻拦他的金人皆成为其枪下亡魂。

正与金人将领酣饮的叛贼张安国被他轻易擒上马,在金人的怒吼中,辛弃疾驾马离去。

能在金军的眼皮子底下生擒贼子,在数倍于己方的敌军追击下全身而退,这辛弃疾确实很有本事。

只是,这条评论真的没有夸张吗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

辛弃疾当真有这般厉害

下面的回复告诉他们,评论一点都不夸张。

回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文武双全奇男子

二十一岁,起义反金,奔袭三日,斩杀潜逃判贼义端。

二十三岁,亲率五十骑突袭金营,五万军中生擒叛贼张安国。3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这便是辛弃疾意气风发的前半生。

此时的辛弃疾没有想到,在未来他会用一生来回忆这短暂的、豪情万千的青年时期。

从他归宋任江阴佥判开始,他的结局就早已注定

看到这里,有臣子咀嚼着评论里没有写全的词,有人则是看着“江阴佥判”这四个字,猜到了辛弃疾原来的结局。

一心上战场杀敌的辛弃疾任了文职授官这种事,太上皇是真懂的。

他们继续看下去,回复的后半段将辛弃疾充满波折的后半生展现在他们眼前。

辛弃疾的后半生是什么样的

他的后半生里也曾有过如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

他曾招抚流民、训兵屯田,重建因受兵祸而凋敝的滁州。

他曾多次镇压农民起义,维护一方安宁稳定。

他曾因上书陈说百姓起义之根源在于州府征税过急,官吏残害百姓而受皇帝嘉奖。

他曾建有着“江上诸军之冠”之称的飞虎军震慑溪峒蛮獠,使其闻风丧胆,不敢造次。

可这些都不是他最想要的。

他最想要的,是带着大宋的军队往北去,杀金人复河山。但终其一生,辛弃疾的将军梦也未能实现。

所以他的后半生里更多的是苦闷。

是乾道六年,向宋孝宗献上九议、应问三篇、美芹十论却没有被采纳的苦闷。

是被弹劾罢官,闲居十数年的苦闷。

是有心报国,却已生华发、重病在身的苦闷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赵昚念着评论中出现的词句,词中强烈的情感让他的心情复杂难言。

他方才只匆匆扫过,便知每一句都堪称千古名句。

可当细细看完辛弃疾的生平后,他才知道这千古名句竟是愣生生被他们大宋给逼出来的。

赵昚苦笑若不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看到这些词句,若不是让辛弃疾写下这些词句的不是他们大宋,他必然是会句句品读,洋洋洒洒写下大片的心得感悟。

而现在,他只有一个感想

大宋真的负了太多人。

他本是陈亮笔下“眼光有梭,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的辛弃疾。他本该驰骋疆场,立不世之功。最后却只能独自登高,写下“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所以我想说赵匡胤的后代也没比赵光义的后代好到哪里去只能说作为对比对象的徽钦高太烂,才显得南宋后面的皇帝没那么离谱

借用网上的一句话“宋朝是一个神奇的时代,硬生生地将一个军神逼成了传奇词人。”4

最新网址:www.zoc.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