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2章(1 / 2)

最新网址:www.zoc.cc

“我……,我那是口误,你个小丫头别上纲上线。”

“李民,我今天把话撩这了,你打了我这事可是千真万确的事情,主任也说了让你赔钱,我个姑娘家去那么远的地方人生地不熟,没点钱财防身那怎么行呢?您说呢?我马上就要去东北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你赔我点,这事就这么算了,否则我跟你没完,兔子急了还咬人呢。”

说完她慢慢地走到李民身边用仅有两个人听到的声音说:“我可是知道你管我爷爷要过鼻烟壶的,你家肯定也有不可告人的东西,你要是敢不给我就去告诉红卫兵你家有反动资本主义的东西,就算你藏得再好,我也能给你弄一两件进去,到时候可就说不清楚了。”

“你……你……,你胡说……”李民立刻红了眼睛。

“我是不是胡说搜一搜就知道了,要不我现在就去找红卫兵。”她说着就想往外走。

“等等……,你,你想要多少?”李民知道现在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现在他万分后悔来这一趟,早知道赔点钱算了。

“这就要看你的诚意了,看看你们一家六口值多少!”

“你……”李民有些不敢相信,他居然被一个小丫头片子给坑了。

“我劝你不要耍花招,反正我现在是一个人,光脚不怕穿鞋的,到时候我要做出什么鱼死网破的事情来,一赔六,我也不亏,再说我去了那么遥远的东北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回来,你就更不用担心了,你自己好好想想吧,相信你是个聪明人,哦,对了最好帮我多找点通用粮票。”说完再也不看他,扶着刘奶奶直接去了刘家。

第二天李民果然送来了她需要的东西,粮票五十斤的一百张,全国通用的,还有一些本地布票,外加三千块钱。这次封口费果然大手笔,苏墨然笑盈盈地接受了,并且保证不该说的绝对不会多说一个字。

接下来的时间她就开始采购去东北需要带的东西,空间里的物资不少呢,虽然有些东西不能用但有些东西改头换面之后还是可以用的,因此要买的东西并不是很多。

☆、第五章 出发去东北

很快去东北的日子到了,苏墨然满满当当收拾了两大包东西外带一个小背包。去火车站的那天是刘奶奶的大儿子送她去的,刘奶奶在她包里塞里五个苹果还有二十个茶叶蛋,还给贴心地为她准备了一些饭团,给她路上吃。

火车站里人山人海,就像宋丹丹小品里描述的那样,人山人海,红旗招展,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到处都是像她一样下放到各个地方的知青和前来送别他们的家人。她没人送别,刘奶奶的儿子帮她将行李搬上火车后也走了,她只好一个人坐在自己床铺上,她的车票是下卧铺,位置不错。

“苏墨然,我说在站台怎么没看见你,原来你早就上来了。”一个穿着军绿色外衣扎着麻花辫子的女孩走了过来。她叫林燕,是苏墨然的同班同学,和她下放到东北同一个县,只是不在同一个镇,路上能有个说说还的人也不错。

“我又没人道别就直接上来了。”

“别伤心了,新的生活即将开始。”林燕想到了她家的事情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慰。

“恩,新的生活即将开始。”

一个车厢总共四张卧铺,林燕的床位是她上面那张,不一会儿他们对面两张铺的主人也来了,是两个男生,看年龄应该和她们差不多大。等收拾好了之后,四个人做了一下自我介绍,没想到他们四个人都是下放到东北的,而且还是一个县,估计是管下放的人将下放到一个地方的人票买在了一起。

对面下铺的男生叫王石磊,个子很高有一米九左右,出生的时候算命先生说他命中缺土,他爹就给他起了这么个名字。她很好奇,缺土为什么要加这么多石?难道石头和土有什么必然联系吗?因为石头长在土里?据王石磊讲他也搞不清楚。上铺的男生叫徐常生,爸爸姓徐,妈妈姓常,家里就这么一个孩子,长得很白净斯斯文文的样子。

从这里坐火车到东北要四天三夜,索性四个人一起说说笑笑,时间也没那么难熬。这个时代坐火车最难熬的就是吃饭,都是自己准备吃食,大部分都是准备一些干粮合著开水凑合凑合就吃了。其他三个人也是这样,带着馒头鸡蛋和水果。

苏墨然要好一些,她准备了一些葱油饼,肉酱,辣辣萝卜条,水果干,还有大麦茶。她将自己炒制的大麦茶分给其他人,开水一冲一股清香扑面而来,比白开水有味多了。又将肉酱和辣萝卜条拿出来给大家共享,让他们夹在馒头里,肉酱酱香浓密,萝卜酸辣爽口,这样的伙食也比得上在家了。

有不少人闻到大麦茶的香气前来讨要,她也不吝啬,每人抓了一小把,遇见小朋友还会给点水果干或者糖果。

沿途的风景似乎一成不变,经过了第一天的兴奋期,后面两天除了吃饭洗漱上厕所都是窝在床上聊天或者睡觉,这时候可没有扑克,不然倒是可以一起斗地主,当然前提是他们敢得话。

一路上不断有人下车也有人上来。

记得后来人说好,上山下乡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人类迁徙,后世最上山下乡的看法有褒有贬。有人认为上山下乡运动是*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加强工农联盟基础、教育青年、消灭城乡差别的一个重大尝试。有人认为这场运动是对人民的愚弄和变相迫害。比如j□j在1978年曾说:“国家花了三百个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到底这场运动是好是坏,她也说不上来,反正事物都有两面性,不管结果如何,这都是她无法改变的命运。

火车经过三天的奔驰终于缓缓到站,这里将是她未来生产生活的地方,和自己前世生活的城市完全不同,步下火车,苏墨然对未来有了一丝期待。

与其他三人告别,苏墨然提着自己的行李坐上了开往庙山镇的汽车。这趟车开往白羊镇途径庙山镇,怀水镇,车上大多数都是分配到这三个镇的知青,还有一些是本地居民,大家都大包小包地带了不少东西,车上显得特别拥挤,好在现在天气已经凉快了否则那气味肯定相当难闻。

她在车上结识了同样去庙山镇张家屯的知青石刚,是个忠厚内敛的小伙子,身形健硕力气很大。因为家里有事回家探亲刚刚回来。石刚看她是同村知青对她很照顾,帮她提着大件行李,她打听了一下张家屯的基本情况,免得两眼一抹黑啥也不知道。

到了庙山镇以后到张家屯还有一段路,步行要一个小时左右,如果遇见村里的牛车或者拖拉机就会快一点。到站后她帮石刚照看行李,石刚去找找有没有去村里的车子。非常幸运,村里拖拉机队有一辆拖拉机正好在镇上,石刚立即叫上她带着行李走过去。

拖拉机带着村里人到镇上办事,要等所有人都到齐了才能回去,大多数村里人来镇上都是买东西,也有一些人来卖东西,现在这个时代是计划经济买卖基本上都在供销社和收购站。

拖拉机师傅是个很和蔼的大叔,典型的东北大汉,热情爽朗,知道苏墨然是今天新到的知青立刻和她攀谈了起来。两人都是爽快人谈起来也投机,苏墨然初到异乡的陌生感慢慢消失……

☆、第六章 张家屯

十点半左右,买卖东西办事的人基本上都到齐了,不大的拖拉机上满满当当挤了十个人还有很多东西,好在路程不算远,开起来二十分钟就到了,否则按照现在的路况,她的屁股非得颠成四瓣不可。

九月到十月初这个时候东北好像正是农忙时,听石刚说,东北十月中旬就会下雪,下雪后大家都躲在家里猫冬会休息几个月,所以猫冬之前特别忙碌,农活很多,只要忙过这段时间就可以休息几个月大家还是很乐意的。

知青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参与生产劳动建设祖国,跟农村本地人一起干活挣工分,一般村里会发口粮,在这样的年代也只是管饱而已。不过农村比城市要好一点,有山有水有田地,可以打些野味或者捉鱼来吃,可以在自家门前种些蔬菜或者养些鸡鸭,只要不超过数量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总得来说农村的生活条件还要比城市人民好一点,但也仅仅是吃的方面。其他方面就不行了,比如说交通,在这里交通基本靠走,交流基本靠吼。

苏墨然不管是前世今生都没有干过农活,也不知道她能不能适应。石刚看出她的担忧,对她说,一般生产队对刚来的知青都很照顾,活也很轻松,慢慢习惯就好了。

苏墨然还要到了这里她也没有忘记练功,而且这具身体似乎比前世更具天赋,连起来事半功倍。煅体养身诀改善了她的体质,虽然现在看起来还是娇娇弱弱的样子,内里绝壁是很强壮的,撂倒一个大汉肯定没问题,这样的体质干个农活应该不会太辛苦。

到了村里之后,她先被领导村长家,之后由生产队长将她领导分给她的房子。知青住的地方都在一起,一排砖瓦房,都是大三间,门前用篱笆箍个院子,院子里种着些菜。三间房两间是卧室,一间是厨房兼餐厅,卧室两人一间,由于地方够大,所以每个卧室都用木板隔成了两小间,每个小间也有二十坪,这样既不浪费地方又能让每个人保有自己私人空间。条件还算不错,至少比睡大通铺强多了,这下她如果要进出空间也方便。

跟她同屋的女知青叫孙晓美,北京人,今年二十岁,一年前来到这里。

孙晓美帮着苏墨然将她的东西搬进房间。

“听说这段时间有个女知青要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不过我前两天就把这间屋子打扫好了,就等着你来呢,你好,我叫孙晓美,今年二十岁来自北京。”

“你好,我叫苏墨然,十七岁来自苏州,感谢你将我的房间打扫的这么干净。”

她从背包里掏出两个苹果和一大把糖果。

“这些都是我从家里带过来的,晓美姐,你拿去吃吧。”

“这怎么行,我们都是知青,是一起革命的同志,互相帮助是应该的,怎么能要你东西。”孙晓美一见她手里的东西立马摆摆手,就是打扫了一下而已,又不是什么大事。

“晓美姐,你就拿着吧,以后我们同住一屋而且我初来乍到很多事情还不熟悉还要指望你多关照呢,你就别跟我客气了。”苏墨然连忙将东西塞到她手里,这些东西并不值钱,苹果是刘奶奶准备的,糖果是从空间里拿的大白兔,包装纸换了一下,比现在的那些水果糖薄荷糖好吃。

最新网址:www.zoc.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