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23节(2 / 2)

最新网址:www.zoc.cc

手里拿着东西,回去比来的时候要慢上一些,不过她运气不错,在半路上碰到了村子里的李叔开着拖拉机回来,便捎带了她一程。

也就是从李叔的口中阿瑶知道,赵建军已经回来了,虽然折了腿,但等好了就没事,而且因为他受伤,这次退伍回家,部队那边特意给他在县城里的纺织厂安排了工作,真是让人羡慕死了。

对此,阿瑶表示很理解,毕竟在这个年代,工人和军人都是最吃香的职业。

赵家如此情况,赵建军之所以能娶到大队长的女儿,凭借的就是这一份工作。

“建军成了正式工,赵家眼下虽然是穷一点,但以后的日子一定差不了。丫头,你可是亏了。”李叔如是的感叹道。

阿瑶知道李叔说的是赵建业,不在意的笑了笑:“我觉得这样也挺好的。”其实赵家远不止如此,若是按正常的套路来的话,她应该抓住赵建业才对,毕竟赵建军对这个哥哥很是亲厚,只要熬过这段时间,日后只等享福就好。

可惜,她一向不喜欢按套路来,而且靠别人神马,哪有靠自己来的可靠。

一路上听着李叔念叨着村里的一些杂事,很快就到了村里,谢过李叔阿瑶便拎着东西直接回了知青点。

眼下时间虽还早,但她也不打算去上工。

这大半天的时间,她走的也有点累了,在乡下来说,农活是永远都做不完的,不差这一时半刻。

先把箱子和砂锅刷了一遍,寻了根差不多的木棍,又找出一条不用的麻布来,在损毁的手柄上缠绕了一圈,虽然样子是难看了一点,但能用就行,其他不需要要求太多。

做完这一切,阿瑶便开始准备起晚饭来。

知青点虽然只有一个共用的厨房,饭菜都是自己做自己的,其实最一开始是轮流做,规定每个人出多少的东西,但每个人的饭量不同,时间长了,就很容易闹出矛盾。在一次大吵大闹过后,便开始了自己做自己的饭。

先前知青多的时候,还会争夺厨房,也有人买个小锅,用石头搭建一个简易的灶台。

但眼下却不用了,知青点只剩下他们三个。

不过阿瑶之所以会买个砂锅回来,图的是方便,因为知青点的铁锅有些大,又是砌在黄泥里,搬动不得,因此做饭刷锅都很费劲。

吃了晚饭,阿瑶便翻开了淘回来的课本,共五本,都是高中的课本,两本数学两本语文还有一本思想品德。简单的翻了一遍,知识点并不算难,若是两年后的高考,是这种程度的话,要表示自己并不是很担心。

不过这个时代太过于特殊,可能随时都会有变化,她还是不能太过于放松,以后又机会了还是应该多找点资料课本才行。

……

又是一年冬。

外头是冰天雪地,屋子里却很暖和,阿瑶时不时的往火盆里扔下几个玉米芯,这是秋季收货玉米后,特意留下并且晒干存储起来的,不管是平日里烧火做饭还是冬日取暖,都极为的方便。

阿瑶翻看着手中的课本,高考明年高考就会恢复,她现在每天放到学习上的时间也多了一些,尤其是像这样的冬日,地里也没了活计,整村的人都开始猫冬,便有了大把大把空闲时间。

其实这种鸡犬相闻的乡村生活还真的挺不错的,但绝对不适合自己,这一点,阿瑶很清楚。

从腊月开始,村子里不少人都开始置办年货。

重头戏自然是分猪肉。

腊八过后没几日就是杀猪的日子,除却要上交给公社那边的数目,剩下的都会分给村民。

古柳村今年的猪养的不错,白白胖胖,每个都有将近两百斤,杀猪这一日,即便是严寒也挡不住的热闹。

小孩子更是围着团团跑,还有迫不及待的问,什么时候能吃?

知青点今年是越发的冷清了,如今只剩下阿瑶和胡荣两个人,张军在今年夏天,家里人帮着走了关系已经回城去了。

这让阿瑶充分的意识到,政策真的是变了,要知道张军的家虽然是在s市,但他家里并不是什么有钱人家,父母也只是一般的工人,既然都能想法子让张军回去。

可见政策比之几年前,宽松的不是一点点。

其实政策要变,并不是突如其来,而是早已经有了痕迹,像是古柳村已经有三年都没有新知青过来。要知道,几年前,就像是阿瑶如今单独住的屋子,最多的时候住了十个知青,即便是这样挤,知青点也都住不下,只能借住到老乡家里去。

但现在知青点只剩下要和胡荣两个人。

房子都空了下来,看着还颇有些萧条的意味。

阿瑶自从把武功拾起来后,虽然没有内力,但手头上却更麻利了,干活有时候比男人都要麻利,工分高,分的肉也多,足有六斤六两,倒是个顶吉利的数字,看得人羡慕不已。

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这一年上门给她说亲的人也越来越多。

‘咚咚’的敲门声响起。

阿瑶看着砂锅里已经开始浓白的骨头汤,撒下了一把葱花,这才起身开门。

是胡荣。

“有事吗?”

胡荣笑着问道:“今日赵家办喜事,何同志你……”

他的话虽然没有说完,但阿瑶已经懂了。

大方的摇了摇头说:“我没受到邀请,自是不回去。”要结婚的是男主赵建军和女主汪美玉,赵建军是工人,汪美玉又是大队长的女儿,因此他们结婚,邀请了大半的村民参加。

当然,这其中并不会包括阿瑶。

这一年多来,随着赵建军的回来,伤好后又成了吃香的工人,赵家的日子也有了不小的变化。

手头明显是宽裕起来。

过来给赵家兄弟说媒的人也多了起来,她还记得,就在去年秋收前后吧。

几次见到赵母,她都趾高气扬的看着阿瑶,甚至故意大声讨论,又有谁过来给她儿子说媒了。人家姑娘怎么怎么好?顺带着再讽刺一下某人的有眼无珠。

最新网址:www.zoc.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