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五集(2 / 2)

最新网址:www.zoc.cc

12、分水县衙 日

回到县衙,赵抃望着墙上挂的不是什么名人字画,而是江震亲笔所书的条幅:“天人合一,无为而治。”八个大字。

赵抃问:“江大人,分水‘夜不闭户,道不拾遗’,良好的社会治安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你用的是哪一招?”

“不瞒赵大人,我是吃饭吃出来的。”江震道。

“哦?”赵抃好生奇怪:“就是像昨天那样的饭桌上摆平的?”

“是的。”江震肯定地回答:“我在每个月月末,用自己结余的薪水,请大保长们到县衙来搓上一顿,和他们聊一聊,就没事了。”

“请大保长?”赵抃觉得新鲜:“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是的。”江震道:“我根据乡村居民户口的多少,建立了保甲制。让居民自己管理自己。”

“自己管理自己,这个办法好。”赵抃赞许地点了点头。

江震又说:“根据村庄户数的多少不同,每五户至十户为一甲,三十甲为一保;人数少的村庄,附近的几个村组成一保,超过三十甲的大村分成两保,三十保为一大保。保长一般由大户家族的族长担任。从表面上看,是为了维持社会治安,其实主要还是为了防火防盗。比方说,村子里发现有强盗了,有贼了,保长招呼一声,大家就会去抓。”

赵抃点着头。

江震接着说:“如果保里来了一些来路不明的人,马上有人举报。还有,如果你保里有人犯了法,怎么办?你得举报,把他抓起来,如果没有发现,那要查保长的责任。总而言之,就是在你这一个保里,社会治安问题,全由保长负责。如果出了问题,就拿保长是问。如果你们能抓着贼,那就奖赏你们,奖赏你们的钱从被抓的那人身上出。”

赵抃又问:“由大家族的族长出任保长有什么好处呢?”

江震解释道:“由族长出任保长,就把家族利益与社会效益捆在一起了。”

“何以见得?”赵抃追问道。

江震说:“举个例子说,分水城墙上有个千砖垛,县衙每判一个犯人,要取下千砖垛上一块砖,从城墙上扔下去。然后在城门警示牌上添上一笔:某年某月,某某保某家族某人犯罪,开除分水县籍。这一笔‘警示’震慑力大呀,一人犯罪,整个家族声誉扫地,也促使各个家族重视道德教化。”

“依靠百姓管理百姓,这就是你‘天人合一,无为不治’的高招?妙哉!妙哉!”赵抃说道:“拿来纸墨。”欣然命笔,写下诗篇:“人为闲郡我为荣,僚友多欢事少生。诗里江山今共乐,籍中龙虎旧传名。”

江震连声感激道:“谢谢赵大人,谢谢赵大人!”

13、建德灵栖胜景 日

不日,赵抃在建德知县周演的陪同下游玩灵栖胜景,远望位置最高的霭云洞,常有蒸腾的云气喷薄而出。尚未进入洞口,便隐约可见淡淡的雾气,袅袅婷婷,扑面而来。峰峦峡谷,连绵天际,还真有一股子仙气飘飘的感觉……

赵抃情不自禁地赞叹道:“真是美不胜收!”

周演陪同赵抃一行走进洞去,龙宫里两根高达六丈多的“蟠龙双柱”将洞顶和地面连接起来。最令人称奇的是一根仅三寸粗,却高达两丈多的“定海神针”。在“石磬”上,仅弹指轻叩,则磬声嗡然,余音缭绕,平添一股神秘缥缈的气氛;在银光四射,清绝幽深,楼台隐现的“广寒宫”中,依稀可见嫦娥起舞,吴刚伐桂,玉兔揭药的天上宫阙。

赵抃情不自禁地赞叹道:“真是美不胜收!”说着,他们离开灵栖胜景……

14、农家 日

赵抃、周演一行走进当地一户农家休息,主人奉上茶水……

赵抃端起茶杯细看一下惊奇问道:“老伯,这茶莫非是衢州的龙须茶?”

主人含笑点头。

赵抃继续问:“这山上云雾缭绕,气候极适宜种茶,为何还要衢州的茶叶?”

农家主人说:“睦州素来没有种茶的习惯。”

周演也点点头:“可睦州虽不种茶,却每年要上缴茶税。这确是一个怪现象。”

“为什么?”赵抃不解地问。

周演道:“朝廷规定,西浙路属于种茶地区,茶区必须向朝廷缴纳茶税,此乃天经地义之事。所以,历年来,睦州的知州均将上缴茶税的任务下达到各县,到时候催山民们上缴。”

“不种茶,却要缴茶税。这真是怪事。”赵抃道。

周演又说:“我老家建州产茶,但不允许茶农把茶叶直接卖给茶商。茶商要到州府衙门交钱领票,再到茶农处购茶。中间环节多,质量难保证,到买茶人手上价格翻了几番,茶叶虽是国家专营物品,但让茶商直接与茶农交易,使流通活泛起来,朝廷只要从商人手中收税即可。”

赵抃点点头:“回府以后,州府即行文申奏朝廷,要求纠正睦州‘无茶地’而‘有茶税’之错谬,并提出改革茶税征收的办法。”

(旁白):“朝廷采纳了赵抃的建议,下旨免去了睦州的茶税。至嘉祐四年(1059),朝廷根据赵抃的建议,对征收茶税一事进行了改革,规定茶园户须向官府纳租钱,可以自由卖茶,商人向茶园户买茶叶的同时必须向官府纳税。”

15、赵府 夜

赵抃和毛彦志坐在客堂交谈……

赵抃道:“半个月下来,我们已经跑遍了睦州下属的建德、寿昌、分水、清溪、桐庐、遂安等六个县。”

毛彦志点点头。

赵抃问:“你的感觉如何?有什么想法?”

毛彦志道:“睦州的百姓忠厚善良,睦州的官员勤政爱民,分水县的社会管理经验值得推广,但睦州的经济比我们衢州老家落后多了。”

“是啊,”赵抃赞同地说:“睦州百姓安分守己,温饱即安。看来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县官们还任重道远啊。”他想了想道:“州府准备召集州县官员在分水县议事,推广一下分水县社会管理的经验。”

“好,我立即去组织。”毛彦志回应道。

16、分水县衙 日

赵抃召集了州县官员在分水县衙召开一次会议。

赵抃扫视一下在座的州县官员后,说:“……我实地查看了分水的县城、监狱,听取了江震知县‘建立保甲制,百姓自己管理自己’的讲演介绍。交流了各县的做法,回去以后由各县通判负全责,把建立保甲制落实到位。”

各县官员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赵抃又说:“现在我要讲的是如何振兴睦州经济问题,分水县江知县请大保长商量工作的聚餐,还要从自己的薪水里开支。”他看了看大家道:“我们穷呀,我们不妨将睦州和衢州作一比较:两州同处钱塘江上游,南面大流衢江为衢州;背面大流睦江为睦州。两州各有六个县,衢州下辖西安、龙游、礼贤、常山、开化、遂昌;睦州下辖建德、清溪、寿昌、桐庐、分水、遂安;两州面积相似,人口差不多……”

在座州县官员们个个认真听取,并作记录……

赵抃端起茶杯,呷了一口茶,然后提高了嗓音,又说道:“但是,去年两州的税收大相径庭,衢州为三千九百三十八万贯,而睦州只有七百零五十万贯,还不到衢州的五分之一,因何?”

一石激起千层浪。知县、通判们再也坐不住,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

“睦州与衢州山连山,水连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衢州的土地适宜种粮的种粮,适宜种桔的种桔,适宜种茶的种茶,而睦州单一种植。”

“衢州垒窑烧瓷器、烧石灰、炼白银……睦州?没有。”

“衢州有龙游商帮、航埠商帮,把衢州的莹白瓷、柑橘、石灰等产品贩运到全国各地,一担石灰到了温州可以卖八十贯,要抵八十石稻谷呀。”

……

赵抃根据大家的议论总结道:“振兴经济,首先要转变观念,找出差距,迎头赶上。大家回去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重申一遍,做知县应当自己承担责任,不要把自行可以决定的事情推到州府,让我来做主。例如各位把县里的事情处理好了,老百姓高兴,我一点也不干涉县里的行政事务。我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培养选拔官员,向朝廷推荐优秀官员。大家要有德有信,有信有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旁白):“在座官员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个个摩拳擦掌,决心大干一场!”

17、一组短镜头

(旁白):“赵抃在睦州的日子里处理政务之余,十分关心睦州的学校,他深入学校,关心教育,劝勉学生……”

赵抃,在州府官员陪同下视察学校……

赵抃,与老师座谈……

赵抃,与学生们在一起……

赵抃挥笔疾书,写给郡学诸生的诗中,劝勉大家:

济时事业期深得,

落笔词章贵不空。

道有未充须自立,

莫将荣悴汩于中。

……

18、宫殿 日

朝堂之上,宋仁宗威严地端坐着,众大臣行礼毕,太监高喊:“众卿家,有事早报,无事退朝。”

此时,宰相手持朝笏出列,上奏道:“陛下,赵抃离京赴睦州任职两年来,睦州社会稳定,经济也上了一个大台阶。同时,睦州一大批官员脱颖而出。这里,赵抃上奏章,向皇上推荐官员有:睦州寿昌知县郑谔,为性纯静,守官恪勤;分水知县江震,能修官,方甚得民誉;建德知县周演,勤劳县道,治迹有称;睦州茶盐董诏,公勤廉干,句当得事;还有清酒务白昭明,兵马都监魏寅,团练推官姚甫,司理参军连希之……同时,赵抃在奏章中承诺道,鄙职保举之人提拔任用后,若不如推举的那般好,敢当同罪。”

宋仁宗龙颜大开,当即下旨:“赵抃推荐,白纸黑字,一诺千金,全部准予录用。”

19、赵府 日

赵抃怀着十分愉快心情,挥笔写诗:

(特写镜头):《新定言怀》

吾家于衢守于睦,治余何以乐且闲。

仙棋一局钓一壑,烂柯山下严陵滩。

此时,毛彦志急匆匆地进来,高兴地禀报道:“喜报来了,喜报来了!”

赵抃忙问:“又有何喜事?”

毛彦志高兴地说:“赵扬考中进士了!”

“好,赵家又有一个为国社稷,为赵家增光的人了!”

(旁白):“嘉祐三年(1058),赵抃接到了仁宗皇帝新的旨意,要他离开睦州,前往西蜀,担任梓州路转运使一职……”

(第十五集 剧终)

最新网址:www.zoc.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