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50节(1 / 2)

最新网址:www.zoc.cc

兵部尚书邝堃、侍郎于谦极力劝阻,吏部尚书王直,也率文武百官谏阻,但英宗不听。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7月15日,英宗下令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户部、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大批文武官员,以及号称50万的唯一战略机动部队——京军,御驾亲征,并且不要准备,即日出发。

7月16日,在兵将不相习、士兵不能熟练使用新配发兵器、没有随行后勤保障措施的情况下,50万大明军队被一个“目不辨旌旗,耳不谙鼙角”的皇帝,以及一个专横跋扈、一无所长的宦官王振指挥着,如儿戏一般,北出居庸关,向大同前进。

24日,也先侦察得知明军主力出征的情形,佯装畏惧,主动北撤,隐蔽埋伏,纵明军骄兵,以寻找最佳作战时机。

而此时,已到达战区的明军目睹尸横遍野,人人恐惧,皆无战意。

镇守大同的亲信太监郭敬,向王振密报了与瓦剌军交锋时惨败的情景,加之出征以来风雨一直未停,刚到大同又突降暴雨,人人惊异,王振这才决定撤军回京。

也先从侦查中得知明军状况,立即率军突入,跟踪追击,势如疾风。

8月13日,也先袭击长途辗转、饥渴疲惫的明军后卫吴克忠部,吴部匆忙交战,不久全军覆没。

英宗得悉,急派成国公朱勇等率兵4万迎敌。朱勇行至今河北新保安西北40里的鹞儿岭时,遭到瓦剌军的埋伏,又是全军覆没。

8月14日,惊恐万状、又饥又渴的明军退至土木堡。当夜,便被分数路包抄而来的瓦剌军包围。

土木堡,当时是宣府通向居庸关的重要驿站,位于狼山西麓,周围百里范围内,群峰耸立,地势很高。

明军掘地2丈无水,堡南15里的一条河,是唯一的水源,然而已被瓦剌军控制。数十万明军断水,军心大乱。

8月15日,善战的也先,屡胜不骄,慎重决策,遂遣使前往明营讲和,并使军队后撤,行佯退之计,以麻痹明军。

此时,明军已断水2天,兵马饥渴难熬。

英宗见瓦剌军已退,又见使者前来,便让内阁大学士曹鼐,拟制了同意讲和的诏书,派人与瓦剌使者,一同前往瓦剌军营。

王振以为议和将成,便匆忙下令拔营,前往堡南的河里取水。

队伍南移不到三四里,瓦剌的骑兵,就从四面围攻而来。

明军惊恐,人人争先逃命,使指挥失灵,加之官兵不熟悉战前新配发的火器性能,无法使用,未经激战,即全军大溃。

瓦剌骑兵左冲右突,大肆砍杀,明军死伤达数十万人。

英国公张辅等50多名大明精英,死于乱军之中,明英宗朱祁镇被浮。

英宗被俘前,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愤而击杀。

史称——土木堡之变!

第75章 这就是长城

向南脚下的步伐不停,继续缓缓朝前迈去,右眼之中,场景连连变幻。

“速开城关,投降不杀!”

“投降不杀!投降不杀!”

在漫天火光下,响天彻地的吼声传遍了整座城关。

紧接着,“咚咚咚”的战鼓擂响了,让城楼上的守兵们,胆战心惊。

“降了吧!”

巨大的城门,缓缓地打开了。

一名身穿太监服饰的宦官和一名守城将军领头,身后跟着一群扔掉了军械的护卫,低头耷脑地从门洞内走了出来。

关城破了。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15日,李自成抵达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

李自成的军队通过居庸关占领了昌平,两天之后,便开始攻打西直门。

城外的守军立刻向李自成的军队投降,而城内的守军则向李自成的军队上空开炮。

当日半夜,守城太监曹化淳打开广宁门,迎接农民军入城。

3月19日清晨,崇祯皇帝崇祯帝在杀掉和逼死周皇后、袁贵妃,刺死仅6岁的昭仁公主,砍伤15岁的长平公主后,再次带着太监王承恩,于景山自缢。

大明王朝,就此覆灭。

……

“时至今日,我实忍无可忍,惟有武力自卫,舍身奋斗,以为救亡图存之计。”

1933年1月1日,侵略华夏的倭国军队山海关守备队长落合甚九郎,派人在营院内投掷手榴弹并鸣枪数次,却反诬华夏军队所为。

倭寇以此为借口,向华夏方面提出四项条件,蛮横无理地要求华夏军队、警察及保安队撤出山海关的南关及南门,由倭军进驻。

遭到华夏军方严词拒绝后,侵华倭军分三路向热河发动了进攻。

华夏抗倭军队在长城的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顽强抵抗、浴血奋战!

历时近三个月的惨烈战斗,华夏军队伤亡高达4万余人,给骄横一时的倭军以沉重的打击,也成功阻止并延缓了倭军军事侵略华北的进程。

史称“长城抗战”!

……

向南右眼之中的场景不停变幻,一步一景,整个人也仿佛陷入了长城浩瀚的历史之中,脸色忽晴忽暗。

最新网址:www.zoc.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