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当大佬成为女配(快穿) 第41节(2 / 2)

最新网址:www.zoc.cc

赵部长抬头看了她一眼,沉默片刻才说:“外面纷纷扰扰,跟咱们没有关系,咱们只要记住一条,一颗红心给领袖,这就够了。”

孟姜苦笑,“赵部长,古语有言:防患于未然。今天是孩子们蠢蠢欲动,明天就不知道是哪个层面了。咱们不敢冒进,不能动团部,就从孩子抓起。他们还小,不正是好好学习的年纪吗?您也有孩子,您希望他成为什么样子的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想源远流长,没有根、没有文化是不行的。咱们的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其实是为了国家储备人才。而且咱们大搞职业教育,对孩子,对那些除了种地一无所长的家属,甚至对整个海岛来说,都是大好事呀。”

“最关键的是,咱们做的要全面,宣传要突出重点,对不对?”他们做的是教书育人,宣传的重点却是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开展职业教育,这完全不冲突嘛。

听到这里,赵部长认真审视起了孟姜,良久他伸出手,“孟姜同志,合作愉快。但是,不能激进,一定要稳妥。”至此,两人已经不是单纯的上下级关系,而是合作伙伴了。

孟姜笑道:“大批城市知识青年支援边疆,支援农村,咱们海岛也急需他们支援。”她拿出几张纸,恭恭敬敬递到赵部长面前,“部长,这是我需要的人才方向,请您让团部通过一下吧。”

赵部长再次认真看了半天,“……小孟呀小孟,你就是个坑,我可是掉里面出不来了。”看着这些特别专业方面的人才,他觉得自己被坑了。要弄全了,至少百十个高级人才,还有一堆的大学生才能满足。

他挠挠头,“小孟呀,我从哪里找这多人哟,头都要秃了。人家好好的人才,疯了才会来咱们这个小破海岛吧?”

孟姜心里笑,不急不急,现在他们是不愿意来,将来那肯定是要抢破头的。来这里是做工,在内陆那可是要进牛棚的,聪明人都知道怎么选!她下得可是一盘大棋。

赵部长虽然嘴上嘟囔,但他虽然随着年纪而为人油滑了,可他这一生都在保卫海岛、保卫祖国安全,所以愿意为了海岛的将来而努力。

孟姜其实很敬佩这些老兵,就如当初流行过的那句话“献了青春献子孙”,他们是真的愿意为了祖国更加美好而拼命。

第57章

一开始, 海岛引进人才的计划确实并不顺利。试想一个人在大城市里待得好好的,谁会无聊到抛家舍业往一个海岛跑呢?

虽然这两年海岛部队因为干了大量事实打出了很大的名气,但那也只是在军队内部, 很少对外公布,所以普通百姓知道这些情况的少之又少。

但是等十年运动越来越白热化之后, 很多知识分子包括科研大拿悄悄打探到了海岛需要人才的消息,然后全家迅速投奔而来。

在内陆, 他们是反动分子, 要住牛棚进行劳动改造。在这里, 他们虽然依旧是需要被改造人士, 但却从未受到折磨,而是像原来一样投身事业。

团部命令很明确, 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是劳动,只要绝对服从组织安排,在哪里都能改造。

孟姜的口号, 我们不仅要改造身体,更要改造思想,要全员加入改造, 确保每一颗心都永远向着太阳。

总之, 口号喊的有多响,改造海岛的摊子就铺得有多大。

赵政委,也就是之前的赵部长看着孟姜递上来的建设新农场的工作方案, 眉头皱得能夹住一只苍蝇。

“我说孟部长,你这胆子可是越来越大了。刚刚从思政部宣传室主任提拔成后勤部部长,就敢把海岛给闹翻天那。”

组织上考虑到孟姜同志与其干思政工作大材小用,不如干后勤工作,因为她创收能力不是一般的强。之前海岛几乎天天跟上级哭穷, 现在靠着自己的创收就钵满盆满,走出去可太有底气了。

为啥他们海岛团部名气大?宣传好只是一方面,关键是待遇好,军民吃穿住用行都是投一份,这才是最实惠的东西。

孟姜笑道:“政委说笑了,我可不敢翻了海岛的天,我这是给团部再造一个海岛。您应该早就发现,咱们海岛什么都好,就是太小,别的不说,发展农业就很费劲。”

“如今咱们有人才,还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劳力,何不再创造一个辉煌?咱们又不是再造一个团部,咱们是建设团部下属的农场而已。这么做是为了谁?是为了给国家减轻供给负担,是为了给城市消耗就业人口,这么一举多得的事情,您就不心动?”

孟姜继续蛊惑道:“政委呀,虽然咱们成为一个独立军区这种事情是想都不要想,但人总要向前看,从团部升成师部,还是有可能的吧?”

赵政委一下子站了起来,围着办公室转来转去,好半天才狠狠拍了一下桌子,“干了!”

他虚点了一下孟姜,“小同志,你很可以呀,若是此事成了,前途不可限量。我们老喽,该让位喽。”

孟姜动情道:“领导您可别说这种话,咱们虽然有些私心,但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海岛和国家。您这个年纪和资历,完全可以袖手旁观,看着我瞎折腾。可您出手了,还是出于公心。咱们海岛建设得越富饶越繁华,海岸线这一块也就更稳固,内陆才能更安稳。”

赵政委仰天长叹,“若真有那一天,我等死而无憾。当年渡过长江,一路往南,兄弟们牺牲无数。我们能活下来,就得好好干下去,不能让他们寒心。”

私心这玩意儿,是人都有,谁都会在有意或无意中往上爬,但底线还是要有的。

赵政委带着孟姜一行人往军区奔波游说,毕竟争取地盘这种事可大可小,他们要的那个临近海岛可不是小地方,只比现在驻军所在海岛稍微小一些而已。

而且那个地方有个致命弱点,淡水很难存留下来,所以并不算适合生存,不然早派大量军人驻扎了。

但孟姜是谁,她早就提前让专家们都细细调研过了,连水土都分析过,改造成农场绝对有可能。

军区领导不够了解,他们发出疑问,认为在那里建农场简直天方夜谭。

孟当即立下军令状,“三年内改造不成功,我摘下军帽卸甲归田。”

军区领导也不是第一次见孟姜了,毕竟这位可是大笔杆子,领袖都夸赞过写得好那种。而且明明看上去娇娇弱弱白白嫩嫩一小姑娘,干起事来却是标准铁娘子,手腕硬得很。

“小姜同志,你每天风风火火为了啥?就没有一分钟老实的,年年都要搞点大事出来。”

孟姜立正,“为了国家更繁荣,为了海岛更美好,为了我将来有机会进军工厂和军研所。”

领导们都笑了,“这熊孩子,都念叨了三年了,还是这么点心愿。就连上次升职还不情不愿的,说只想进军工厂。得了,我保证,这次农场干成了,保准让你得偿所愿。”

得到领导准信,孟姜热火朝天投入农场建设。

第一年农场水利工程改造成功,第一批冬菜有了产出,极大丰富了海岛的粮食和蔬菜供应。

第二年,农场从全国各地接纳了无数知识分子和知青,一边搞农业,一边搞城市建设,顺便将海岛水泥、砖瓦等产业推向新高潮,半年时间建设初见规模,甚至比海岛建设的还要规整,布局更加合理。

孟姜心道,这还只是开始,农场可是有一大批基建人才,一开始就冲着建设一流城市去的!

到第三年,农场的海产、蔬菜直奔京城进行特供,还对蔬菜、水果进行加工,销往全国。

这时候正是物资不丰富的年代,尤其到了冬天,来自农场的这些加工产品就成了最受欢迎的食物,“海岛”这一品牌的名声稳稳打了出去。

及至后来,这里成了与海外交往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一线城市,这都是后话了。

此时的孟姜,女儿都生了出来,已经一岁多了。从怀孕到生产,是孟姜最忙碌的时候,但她可能与吃了大力丸有关系,从来没觉得累过。

最新网址:www.zoc.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