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小门小户 第96节(2 / 2)

最新网址:www.zoc.cc

抬一次便是两百文。

这次唐家也出了大手笔,唐家孙女出嫁,不但嫁妆一抬接着一抬,还给全县城但凡有些身份的人家都下了帖子,请他们过来喝喜酒。

陶家也在邀请之列,柳二丫收到许婶子拿进来的帖子之后,和陶砚商量了一下,准备带着女儿一起去。以前陶蓁年纪还小,所以他们不太敢带她出门,即使要出门,也只是往亲近的人家去,不去别处。

但她现在已经能跑会跳了,不用人时时抱着,去见识一下也好。她和陶砚要去,女儿陶蓁也带去,那家里就只剩下婆婆丁氏了。

“你说,唐家嫁女儿,要不要问娘去不去?”

柳二丫犹豫,不知道要不要问。

因为丁氏以前在陶家做过丫鬟,虽说她已经赎身出来了,嫁人生子时间也过去了二十多年,人都变了一个样,但仔细看还是有年轻时候的影子。

若是被认出来怎么办?

柳二丫倒是不介意,她自己就是乡下来的,刚开始和城里人打交道,特别是陶砚升官之后对着那些大小官太太的时候,好多人都在背地里笑话她呢。柳二丫不但没有理会,反而把自己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大大方方。

现在她们再见了她,除了几个心胸狭小的,其他都是和和气气。

而陶砚也不会介意的,那是他亲娘呢,他若是介意早在当初去蒲知府家里拜访的时候就只会他自己去了,而不是一家人都去。毕竟蒲知府是四品官,他的夫人就是四品的诰命,家里的孙媳妇也是官宦人家出身。

陶蓁就更不用说了,她年纪小什么事都不懂。

跟她说去唐家吃酒席,她会以为是去干爷爷家或者是外租家,过去之后和每个人打招呼然后跑跑跳跳,吃完饭再跑跑跳跳,接着就回来了。

她担心的是丁氏。

陶砚也有这种担心,本来一家人好好的,若是他娘因为去吃了一顿酒席回来就变得不开心,那还不如不去。

“那我去问问。”

他说完这话就站了起来,“之前说要去找外祖家的,我确定了大概地方之后就寄了几封信出去,现在正好得了些消息,便一起跟娘说一说吧。”

柳二丫也记着这件事呢,于是连忙跟上。

丁氏先是听到了娘家的消息,高兴得直掉眼泪,“真的吗?真的找到地方了?你外祖家住的地方叫做丁家村,旁边就是你外祖母家的周家村,中间啊还有一条河,后面的山上是大片大片的忍冬花。”

“是找到地方了。”

陶砚看着他娘高兴的模样,有几分不忍,但还是把信上的事情说了出来,“那是一个叫做木棉县的地方,距离我们这里大概有三个月的路。三十六年前木棉县发生了一场大旱,不但地里颗粒无收,好些河里的水都断流了。”

“大旱一年之后,又是地动,于是家家户户开始了逃荒。”

丁氏怅然,“逃荒啊”

一旦开始逃荒,那基本上是十室九空,家家户户拖儿携女,把家当都背在身上,以后就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了。

事实上也是如此。

陶砚收到的这封信里面就说当年百姓逃荒之后,许多人都没有回来,而且因为地动的关系,回来后的人也不一定还会回到原处。

丁家村和周家村的情况就是如此,因为旁边的那条河河水断流的关系,那个地方已经不适合住人了,所以现在这两个村已经成为了荒村。也就是说,虽然地方找到了,但还是没有丁氏娘家人的消息。

“娘,你放心我已经托那边的县衙帮忙了。”

“让他们查一查回来的人里面有没有外祖他们一家,另外外祖母的娘家我也拜托他们帮忙打听一二,如果有消息,他们会通知我们的。”

“此外,附近的几个郡县我也写了信去,若是他们逃荒之后留在了当地没有回去,那过一阵子也会有消息。”

柳二丫也安慰,“娘,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好好好。”

丁氏提起了几分精神,“有消息就好,不管是生是死,娘这心里总得有个数,不然一直空落落的。尤其是最近,我总是梦见小时候的事。”

这话听着不太舒服,柳二丫连忙把手上的帖子递过去,“娘,你看看这个帖子,唐家嫁孙女,请了小半城的人。”

“我准备带蓁蓁过去见识见识,你要不要一起去?”

丁氏接过仔细看了一下,用手拂过上面的精细花纹,“唐家,也罢,那就一起去吧。我记得唐家的几座园子布置得挺好看的,正好带我们蓁蓁过去见识见识。姑娘家其实和男子一样,都要多出去见识见识。”

“见识得多了,眼界才广。”

第104章 新县令(三)

三月二十八, 唐家嫁嫡长孙女。

因为是沐休日的缘故,陶砚也会跟着她们一起去,所以等时辰差不多, 他们几人就带着许婶子婆孙,以及陶砚的小厮二牛出发了。

谁知却堵在了路上。

“这外面人真多啊, ”马车上,丁氏随意地往外面望了一眼, 感叹道:“唐家娶孙媳妇的时候我们没有收到帖子,但听说也是请了半城的人,那天唐家外头的那条街上, 都堵得走不动道了。”

“应该和今天差不多。”

柳二丫也感叹着, 她到城里这么久, 还没看见有这么多的人一起去一个地方呢。之前张知县家虽然三番五次地办喜事, 但也不是谁都能够进知县家门的, 也就县衙的人、县城里有身份地位的人家、以及一些大商家等人能够去。

而且到了后来,知道这个张知县喜欢钱,别人送的钱越多他越高兴之后, 有身份爱惜名声的人以及大商家等, 对知县家的帖子都是能避则避。

就比如陶家前街的张秀才,去了一次之后,后面的就都以要专心准备乡试推了。不管是知县过寿还是知县纳妾, 都不屑理会。

但唐家不一样。

最新网址:www.zoc.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