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百二十六章 李信、李牧、雀神与雀巢(1 / 2)

最新网址:www.zoc.cc

随着秦军主力集结完毕,伐魏之战也进入到了第三阶段。

秦军的第三波伐魏主力,以陇西郡守李崇为主将,其子李瑶为副将,此外还有大量战功赫赫的中高级将领参战。公输一族和秦墨也倾巢而出,罗网、影密卫等组织也是全线出动。

这次,秦国是誓要在魏国身上咬下一块肉来了。

这次秦军的主帅李崇、李瑶父子,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但李崇本身就是边地陇西郡的郡守,李瑶则在历史上曾任南郡郡守,而李瑶还有一个儿子名叫李信。

李信在历史上曾作为衬托王翦、项燕的背景板而出名,始皇帝的第一次伐楚之战,李信自信用二十万人即可灭楚,结果先被项燕诱敌深入,而后又有昌平君在陈都背刺,最终惨败。最后还是由王翦带着六十万人灭楚收拾烂摊子。

不过,哪怕成了背景板,李信的能力也毋庸置疑,能够被秦始皇信任、能够在将星如云的秦国成为统帅二十万大军的将领,至少李信的军功是足够了,各方面的能力也足以令很大一部分将领信服。

最后的失败,至少不能够全怪李信。

此外,李信还有一个后代叫李广。

秦国实行军功爵制,李家能够至少三代高官,无疑说明了李家的实力。

这是一個将门世家,且是一个世代都有出彩军功的将门世家。

事实上,李家也是有兵法军阵传承的,只不过,李家的军阵已经融入到了大秦的军阵之中,可以与大秦军阵完美融合。

李崇父子吸取了麃公惨败的教训,一路稳扎稳打,虽然行军速度慢了点,但是却没有让联军找到任何可乘之机。

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联军不仅没能够夺回卷,反而连安城和酸枣都守不住了。

因为渡河北上的蒙骜竟然又回来了。

蒙骜这次没走白马津的老路,而是冒险从宿胥口登陆,绕过了白马津附近的联军,直插酸枣后方。

联军竟然再次有了被包围在安城、酸枣一线的危机。

利用水师机动防御、战略进攻这块,显然是被蒙骜玩儿明白了

郭嘉叹了一口气。

秦军或者说是蒙骜,学习的很快,已经把大虞军的战法用到了实战中,大虞控制了大江、淮水,一路机动,不仅狠狠咬死了楚国,后期也让秦国吃尽了苦头;很显然,秦军想要控制大河,学习大虞的战术,彻底粉碎沿河各国的路上防线。

面对秦军的战略压迫,不想被包饺子的联军只能后退,无奈从之前被蒙骜破坏过一次的酸枣城撤离,但如此一来安城和白马津的联军却危险了。

最终蒙骜占领了安城并派偏师前后夹击击败了白马津盟军所部,两地总共斩首五万余级。

很显然,这两处没能逃走的联军都被杀了。

秦军以首级记功,士兵们在一场战斗中的总杀敌数大于几方战死人数,才能够算功劳,所以秦军对斩首情有独钟。而将领们,则要看整场战斗下来的首级盈余计算功勋,毫无意义问,到目前为止,蒙骜的斩首数还是亏的。

为了军功,也为报之前的血海深仇,秦人自然要狠狠报复。

幸运的是,这两处的部队都以魏军为主,截至目前,黄忠、郭嘉所部的损失还不到伤筋动骨的程度,可问题是,如今两部的人马,哪怕再加上尉达的魏军,也不可能是秦军的对手了。

在谋略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士兵的多寡优良、后勤的保障程度以及君王的贤明昏聩,将会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

“撤往阳武、黄池,沿济水设防,以保大梁吧。还请国尉上书魏王,举国动员

,只要守住济水一线,秦军自会退去。

秦国连年大战,又多次大战损兵折将,在各处边境以及鄢城、巴蜀还有大量驻军,国内的机动兵源恐怕已经处于枯竭状态了,不可能大军长期在这里和我们对峙。

当然,魏国也得继续向大虞、韩国、齐国、赵国求援,大虞和韩国一个攻打鄢城、一个进军宛叶的话,由不得秦军不撤退;或许还可以把魏国东北的城池割让给齐国,换取齐国的入场,赵国这边”

郭嘉很快便有了详细的战略规划,只不过话还没说完,他自己就笑了“魏王能听吗”

魏王可不是董璜,董璜做事都是“你说得对”“你尽管安排”“军队随意调动”,是那种把举国兵力交出来都毫不起疑心的君王,但魏王可没有这样的魄力,对属下也没有这种程度的信任。

魏王如果真有魄力,用好了魏无忌和一众人才,魏国也不会沦落到今天这种地步。要知道,巅峰时期的魏国,可是想要彻底灭掉秦国的。

“如果能够说服魏庸,让魏庸陈说利害的话,魏王应该愿意打下去,并向各国求援的,至于说把那几座城市送给齐国”

尉缭摇了摇头。

“那就只能如此了”

郭嘉也很无奈。

再好的计策,也得有人用才行,人家不用,你有啥办法难不成还让大虞为魏国流光最后一滴血不成

于是,在秦军凶猛的攻势下,有了其他想法的联军很快被赶到了济水以南,济水以北的仅剩一座阳武城还在苦苦支撑。

阳武城算是一座大城,还算坚固。阳武县境内还有一个在后世很有名的地点博浪沙。博浪沙是历史上张良刺杀秦始皇的地方。

仗打到这一步,魏国济水以北的土地,基本上都被秦国攻占。

在战略上,秦国已经全面取得了优势,就算是联军守住了阳武济水黄池一线,但秦军仍旧可以在更东边的平丘进行迂回,包抄联军后路乃至威胁大梁。

所以防守就变得有些艰难,郭嘉和黄忠都想要向大虞求援了,也在想办法把齐国拉下水。

不可能为魏国流干血是一会儿事儿,但是魏国现在还不能崩啊。

主要是魏国要是现在就崩掉的话,虞国可没有吞掉魏国的能力。

然而,郭嘉等人还想坚持,魏王却已经坚持不住了。

魏王既后悔没有重用信陵君,又害怕联军再败,早就生出了求和的心思;而魏庸虽然被虞、韩两方多次劝说,但同样害怕局面一发不可收拾,所以也成了投降派。

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尉达、尉缭父子面面相觑。

幸好他们已经做好了另起炉灶的准备,否则的话,还真会被魏王给气死。

魏王主动派出使者向秦国求和,意味着这场伐魏之战已经进入了尾声。只不过因为互相之间并不信任,所以都还没有完全撤军。

不过郭嘉等人很清楚,一举吞并了魏国大概六分之一的地盘儿的蒙骜,应该已经满足了,毕竟北方还有一个廉颇呢

到了现在,郭嘉等人其实也看清楚了赵国的打算。

以廉颇之能,赵国怎么可能这么长时间了还没有取得像样的战果

唯一的可能,赵国是故意的。

赵国不愿意为了魏国跟秦国血拼,所以只是出工不出力。

赵国这么做其实也是可以理解,一来赵国刚刚打完伐燕之战,士兵也很疲惫,不愿意接着打大战也是可以理解的;二来赵国和魏国之间有了隔阂。

赵国和魏国最大的隔阂来自于信陵君。

因为信陵君窃符救赵,赵国上下都很感激信陵君,并在信陵君归国救魏的时候鼎力相助,在赵国拥有廉颇、庞煖、乐乘等大将的情况下,赵国上下都很乐意让信陵君为五国统帅,可见信陵君的威望。

然而,信陵君却不明不白的死了。

魏人说是秦国所为,但是秦国却散布消息说是魏王嫉贤妒能,先是架空信陵君然后故意刺杀信陵君嫁祸于秦国。君不见跟信陵君有着血海深仇的晋鄙的门客如今在魏国一人之下掌握大权吗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赵国上下却一致认为,就算是动手的是秦国,魏王也绝对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在这种情况下,赵国怎么可能还愿意为魏国火中取栗。

事实上,赵国恨不得秦国和魏国等国联军狠狠打一场呢赵国刚好趁着秦军没有余力的机会,再肥一波。

在虞秦韩魏齐燕等国都没有觉察的情况下,赵国已经再次悄悄行动。

赵国以边军将领李牧为将,再次对燕国发动了突袭。

此时的燕国,刚刚因为廉颇率军南下而松了一口气,正派兵东征呢,完全没有想到赵国竟然这么不讲武德,匈奴都不管了,直接调动边防军来了一次突袭。

士气沦丧的燕军再次溃败,整个右北平全部被赵军攻占,李牧一直打到了碣石山,封锁了辽西走廊,将燕国打的只剩辽东苍凉之地。

而后李牧直接北上,出燕长城,在大草原上来了一场大迂回,绕到匈奴侧翼,大破毫无防备的匈奴,斩首三十余万级这还是只算了八阶及以上精壮男性战士的首级数量,匈奴的老弱妇孺更是死伤无数。

当魏王基本商定完丧权辱国的停战协议的时候,李牧也刚好获得了奠定他名将地位的史诗级大胜。筑京观刻石记功后,李牧押着十几万俘虏、数千车的战利品以及上百万牛马羊浩浩荡荡返回赵国。

这场大胜之后,赵国北方至少十五年之内将不会再有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威胁

如今的赵国,北方边防军可以解脱出来,东北方也不会再有燕国的威胁,只要齐国不犯浑的话,赵国的敌人就只有一个秦国了

拥有廉颇、李牧、庞煖、乐乘等名将,又拥有数千战争代行者城市输血的赵国,已经逐渐进入了完全体的状态,只要给它年消化战果,赵国的军力还是有望达到长平之战时的水平的。

事实上,匈奴等胡人中当然也有战争代行者,而且数量还不少。

最新网址:www.zoc.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