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228章 晋江文学城首发(1 / 2)

最新网址:www.zoc.cc

南平四年,江右白家后院的一间角屋中里。

天边渐白,鸡鸣过三声,谢茹娘长吸一口气,像一根弹簧一样猛地从硬邦邦的床上弹了起来。

屋子里还是黑的,茹娘睁着眼睛放空思想呆坐在床上几秒,待屋子里的轮廓渐渐清晰起来,才如梦初醒般起身下床,窸窸窣窣地穿戴起来。

待整顿完毕,茹娘拿了今天课上要用的东西和昨天写好的两份作业,空着肚子背着一个灰扑扑沉甸甸的布袋子出了门。

等出了门,就陆续能看到白家的家仆们在偌大的白家后院里匆忙而无声地走动了。

白家人一家老小都是勤劳人,年纪大的白老太太大一大早上就要起来读书、练字、赏花鸟,还要和老朋友约着出去走动,正当盛年的白老爷和夫人两个也有一大堆的正事要做,而年轻一代的白家小姐少爷们,就更是被管得严。

白家家里是做生意的,这些年生意越做越大,烈火烹油,觊觎白家这块肥肉的人也越来越多,白家老太太一琢磨,要想家业不败,还是要靠家里有个官身,这样不管哪路人马想咬白家一口,也要掂量掂量。

为了家里出官,白家的小姐少爷们全都被拘着读书,上至十七八岁的小青年下至六七岁的小朋友,全部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准备去私塾读书。

小姐少爷都辛苦,当奴仆的只有更辛苦的,为了伺候好这些太太老爷小姐少爷们,大厨房那边每天早早备热水早饭预备各房的人来领,各房的仆人也要早起到大厨房外等水等饭,替主人提回热水热饭,让主人早起后能舒舒服服地去上学。

茹娘背着布袋子,看到拎着饭菜热水的仆人群里一个熟脸,赶紧走过去,跟在了人后面。

一路上人群默默无声,有人默默使劲小心翼翼想提好手里的东西,也有人垂头丧气昏昏欲睡地往前走,茹娘半眯着眼沉入这样的人群中,好比是一滴水落入池塘里,没起半点波澜。

茹娘一边半眯着眼借着熟想努力挣扎回来半刻的盹,一边已经开始在脑海里慢慢回忆昨晚做的一道题。

虽然还是五更的天,但是清晨冷风吹拂中,她的肚子已经熟练地唱起了空城计。

茹娘于是不得不再分出一窍心,同时和困意、考题、饥饿三座大山做起斗争,脑子里咚咚锵锵打得不可开交。

冷不防有人往她手里塞了个热乎东西,茹娘半是清醒半是迷瞪的脑子一下子醒过来,低头一看,是常来替三小姐拿早饭的丫鬟香香给自己塞了个热乎的包子。

半黑不黑的天光里,香香的脸是笼罩在阴影里的,茹娘看不清香香的神情,只默默抓紧了这一个包子。

从身份上来说,茹娘也是白家的奴仆,但是她和这座院子里其他大部分仆人从根本上有一点不同她是借学仆。

所谓借学仆者,实在是一种民间自发形成的半士半仆的身份。

自文帝开科举选仕,大家豪族自不必说,人家的子弟个个家中有藏书百万,但是于贫家子弟而言,在乡学进行完基础的五年识字教育后,想要更进一步就没那么容易了。

乡学之中成绩优异者自然有乡学老师推荐前往县妇好书院考取学生名额,接下来还有州妇好书院,妇好书院总院,只要能考进县妇好书院,就能参加科举,要是哪一年参加科举中了,从此平步青云,改头换面做大官也未可知。

但是时移世易,如今的华朝已经不是当初的华朝,如今的妇好书院也不是当初的妇好书院了华朝读书识字的人太多了,优异者更是不知凡几,也许一百多年前开国时一个天赋中等偏上的女子就能得到进入县妇好书院就读的资格,但是如今,非得是人才中的人才,聪明人中的聪明人

,才能进入妇好书院读书。

但是读书是贫家之宝,也是普通人家想翻身的最直接途径,哪怕没能考上县里的妇好书院,但凡心里有一二志向的人家,哪里又舍得让女儿早早转业干别的呢,万一女儿只是开窍晚,大器晚成,以后一参加科考就中了呢这要是错过了,那这一家人不得后悔死。

可即使老百姓有心要继续供女儿读书,也缺少更好的师资。

现成的免费师资在妇好书院里,孩子是够不着了,自己花钱请又不可能请得起,好在,除了妇好书院,各乡县也不缺家中累有名师资本丰厚的望族。

如今所谓望族,非是几百年世家大族,而是文帝建国以来代有功名业绩的新贵。

文帝的朝廷不认祖宗,只认你本人的才华,如果自己没本事,哪怕是宰相之家,也有门第落魄之忧。

但是新贵望族们也不是一昧的迂腐,在科举断了望族们纯靠祖宗吃饭的路子之后,望族们也开始拉拢提拔普通人当中的人才,正所谓贫门出贵女,借学仆应运而生。

望族有钱有人,请得起名师买得起好书好笔好墨,偏偏保证不了自己的人才辈出,和有一定才能却缺乏更多教育资源的贫家女简直是一拍即合。

这时候,只要到官府写一份借学契书,双方签订借学契,双方关系便可成立。

借学之事,愿借学于望族的学女是向学,是不屈,是上进,愿借学与学女的望族是助学,是善意,是仁德。

借学出现之后,从地方到中央都是一路畅通的支持,并且很快就得到了来自中央官府的规范,讲明借学契签订双方的基本规则,并规定,借学仆者,身在泥淖心如白莲,不入奴籍,签订契约者不准以此逼良为仆。

学女成为借学仆后,主人家为借学仆包吃包住自不必说,同时还供给借学仆所需的一应学习资源,纸笔文墨,良师好书。

借学仆则往往会依附某望族之家有心仕途的小姐为书童,必要时依附多人,平日里行书童伴读之事,不仅要在主人读书时背包研磨保护主人,更要起到拉扯主人学业的作用,在主人学不会读不懂的时候尽力为主人讲解,和依附之人是半主半仆还有半师半友的关系。

这样的关系往往能持续数十年,自贫家的学女们十五岁从官办乡学毕业开始,一旦主人选定,只要借学仆自己没有放弃这条路的意思,那么大部分主人家都愿意一直供借学仆读下去考下去,直到考上科举为止,这样相伴十年乃至数十年,一旦对方考上,如果家中有人出仕,那就是为族人增加稳定可靠的盟友,而若家中无人出仕,那就是培养出来个天大的靠山。

甚至为了进一步巩固这种关系,也是为了增加借学仆考上科举的可能性,很多望族会在借学仆考上县学之后继续为借学仆延请名师,大力支持借学仆的学业,以图后计。

茹娘出生在本县一个极其偏僻闭塞的小山村里,穷山恶水出刁民,村里本地人为了生存自成一套生存法则,不肯接受外人规矩,不肯接受外人的统治。

说句夸张话,本朝建国一百余年,但是直到五十多年前,官府的乡学制度才正式在他们的小山村扎下根,让家家户户都肯送孩子去上乡学,而她们村兴起让女娃娃读书的习惯,还是三十多年的事。

穷乡僻壤里人少,观念落后,不肯接受外面的东西,师资还差,乡学在她们那里办了十几年,从来没有出过什么值得当地乡学老师推荐入县学就读的优秀学女,连学女田都没人得过,这让茹娘老家的人对女孩子读书发自内心地没什么热情。

茹娘出生的时候,老家还是一片浓厚的“读书无用”“女孩子赔钱货”风气,家里的女孩子认认真真考了个一百分回来比不过家

里嫂子怀孕肚子尖更让人喜悦,因为当地说法,肚子尖尖怀的大概率是男孩。

茹娘也在这样的一片女孩不被期待的背景中出生了。

她的妈妈当年带着大批的嫁妆风光嫁给了她爹爹,可嫁过来五年,一连生了三个娃,全是女娃娃。

茹娘妈妈从挺胸抬头到低声下气,再到抬不起头来,只在这三次怀孕之间,第四次怀孕,茹娘妈妈挺着尖尖的肚子,得到了全家的重点照顾,和之前几次怀孕肚子圆圆生女儿完全不是一个待遇。

茹娘妈妈也早在茹娘出生前就给她起了十几个男孩的名,就等着宝贝儿子降生,让自己扬眉吐气,从此挺直腰杆做人。

可惜天不遂人愿,茹娘出生没带把。

茹娘妈妈在茹娘出生那一天,可谓是一朝从天堂落入地狱,地覆天翻不过如此。

事后茹娘总是听妈妈说起那一日的光景,“你奶奶本来手里揣着红鸡蛋进来,见了你就把鸡蛋扔了转头就走”“你爹爹在外面端水拿凳忙个不停,一听说是你,热水也不端了,凳也不拿了,踢了凳子就出门了”,茹娘妈妈总是说着说着就流泪满面。

比起前头的三个姐姐,茹娘已经算幸运,因为茹娘妈妈因为茹娘出生时遭的这一波冷眼彻底看开了,不再惦记着生儿子,反而想起村里头天天宣传的什么生女娃好,生了女娃娃读书强可以到外面当大官赚大钱,到时候全家人都横着走。

最新网址:www.zoc.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