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9章 南下(1 / 2)

最新网址:www.zoc.cc

进入七月,总算没有大的洪水过境了, 韶州府上下都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官府的当务之急是安排晚稻种植, 尽可能地弥补夏粮的损失,因此堤坝的重建将延缓到秋收后。

因北江连年洪水, 从宋朝起就有建北江堤防工程,本朝以来, 珠三角河道淤浅,除了影响航运,还使水患增多,因此两广水师提督与镇南侯府也曾修建过北江大堤下游清远至广州河段, 只是上游河段未成体系,因此韶州府至清远段连年洪涝。

历来官府征调民夫服徭役都会选择在冬季, 以免耽误农事,但服徭役依然是人人畏惧怨恨的事,毕竟劳力,谁也不愿意做,徭役过重还可能致死, 比如“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越王陈易得知此事, 便决意要大修北江大堤。越王府贴出通告, 王府与士绅共襄盛举,修建堤防, 凡是服徭役的民夫都可以获得银钱补贴, 一时间百姓弹冠相庆,乡野间都在议论越王的仁德。

越王府的事务也步入了正规, 顾桓也每日入王府,参加仪卫司的训练。

仪卫司的统领黄亭豪四十岁上下,广州府人,是正经武进士出身,因身材魁梧、仪表堂堂被选入銮仪卫,只是銮仪卫是只求无过、不求有功的部门,且其中大多是勋贵子弟出身,黄亭豪一个“南蛮小子”,在銮仪卫蹉跎多年得不到晋升,因此越王就藩,他索性主动请缨,得了个越王府仪卫司统领一职,也算“衣锦还乡”了。

顾桓在仪卫司一段时日,与这位黄统领也算熟识了。因他年纪虽小,却身手敏捷,黄亭豪见猎心喜,也常下场与他切磋。

这日两人都选了一把红缨枪,在校场上你来我往,只见空中出现一道道寒光,却看不清人影,场外侍卫们都高声叫好。

一场打下来,两人都是畅快淋漓,坐到场边凉棚里大口吃着西瓜。

“阿桓啊!你这身手,就是去参加武举都可以了!将来得个武状元,也不辱没你定国公府先祖威名!”黄亭豪赞叹。

顾桓笑了笑,说道:“我既已开始考文举,总得考下去再说,怎么能中途而废。”

黄亭豪也笑道:“那我就等你金榜题名的好消息了!”

其实他自己也知道,武举的地位是比不上文举的。且不说如今天下承平已久,文官地位比武将高。就说在武将体系内,武职多半由世荫承袭,如镇南侯世子、銮仪卫的侍卫们;其次是行伍起家者,各地驻军将领多是此类。武举只是个补充形式,因此并不被重视。

顾桓却想到了曾经时空的一个牛人,明末名臣熊廷弼,这位老兄先中了乡试武举第一名,而后弃武就文,又中文举乡试第一名,次年登科进士。被后人称赞:“三元天下有,两解世间无。”

这在历史上的确是独一无二的事情……

顾桓想,自己虽然也是文武兼修,但还是不要这么折腾了……

因此笑道:“承统领吉言了!”

前些日子,他和江淮一起去衙门递交了借考文书,明年六月即可在韶州府参加院试,虽然还有近一年的时间,只是他们都有职司在身,事务繁忙,真正能读书的时间不多。

因此顾桓只能日日挑灯夜读,勤学不辍,遇到学业上的问题,索性就去请教王府的莫长史。王府的两位长史都是翰林出身,学问是毋庸置疑的。但傅长史向来不喜顾桓和江淮,觉得他们年纪小、心性不定,在王爷身边有弄臣之嫌,因顾桓是侍卫,对他的态度更加冷淡。

顾桓自然也不会热脸去凑冷屁股,相对而言,他更喜欢右长史莫仲平。

莫仲平是广东开建人,他的祖上莫宣卿是大唐文宗年间的状元,是广东第一位状元,高中状元时年仅十七岁,同时是我国科举制度史上最年轻的状元。

莫家在岭南文人中声望很高,选他做王府长史,王皇后一系也算是用心良苦了。

莫大人虽然也是一脸严肃,但却是个务实之人,在赈灾时负责发放食物和药品,炎炎烈日下不畏劳苦,日日亲到现场,一张瘦削的脸盘都变得黝黑了。

最新网址:www.zoc.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