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节 生产发展(1 / 2)

最新网址:www.zoc.cc

冶炼一分厂,原是镍铁矿冶炼试验工程,即731援阿工程。1965年投建,1968年5月竣工,并相继进行镍铁矿“火法”冶炼试验。其中一座容量为8000kva矿热电炉101#炉试炼镍铁,另一座8000kva矿热电炉102#炉生产羊钢(生铁),10吨电弧炼钢炉炼钢。到1970年初,已生产镍铁(含n:15%)594吨,生铁3432.4吨,镍铁渣3033.7吨,渣中以氧化亚铁形态存在,含量为60%,全部外调联试。

1970年5月,根据冶金部在上海召开的“援阿联合企业方案审定会议”决定,横钢停止试验“火法”冶炼镍铁,由上海冶炼厂进行“湿法”冶炼镍铁试验。

1970年下半年至1972年又继续生产镍铁1109.55吨,生铁6459.17吨,电炉钢8954.11吨。

1972年7月,为改变横钢厂硅铬合金原料依靠外地供应的被动局面,经浙江省重工业局同意,对原半钢炉(102#炉)改造,转炼碳素铬铁。8月起改炼硅铬合金,1973年7月,对镍铁矿炉(101#)炉进行改造后生产碳素铬铁。同年10吨电弧炼钢炉停产。

自一车间改炼硅铬合金和碳素铬铁以后,完善了横钢厂铬系合金的生产工艺,扩大了铁合金生产的能力。但由于“文革”期间极“左”路线的干扰,使当时车间生产一直处于徘徊状态。生产指标较差,造成横钢厂三年(1971、1972、1975年)亏损的主要单位之一。1977年开始,生产逐步走向正轨,产量、质量稳步提高。为了提高硅铬合金的质量,满足精炼铬铁生产的需要曾在1972年,车间技术员根据上钢一厂炼钢摇包脱硫工艺的经验,引用于硅铬合金摇包脱碳的设想,于1973年10月在车间领导的支持下,由车间技术员自行设计,由四车间(现为机修分厂)加工制作摇包脱碳装置。在“文革”极“左”路线的影响下,未投入试验。1978年4月17日,一车间领导组织技术人员、工人,参加进行摇包脱碳试验,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严格的科学试验,至5月此项试验获得成功。硅铬合金的一级品率由1977年的39.8%提高到72.13%,1979年3月硅铬合金摇包脱碳新工艺获得浙江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978年12月,一车间为了提高硅铬合金的产量,在冶炼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钢屑试验,改善了炉料的透气性,有利于二氧化硅的还原,使产量、质量指标得到提高,一级品率从原来的72.13提高到85.10%,平均日产从24.86吨提高到28.44吨,比原来增产14.41%,单位电耗下降11.83%。

1979年一车间对101#炉液压系统进行改造装上罐阀自动关闭装置,克服了停泵时跑氧气的现象,同时解决了漏油问题。此项改造成功使油泵缷荷时间延长,从此延长油泵寿命,节约液位计4台,压力表4只,罐伐2只,价值14720元,保证了液压系统正常运转,减少了检修和停炉时间,为优质高产创造了条件。

同年对102#炉(8000kva),用伺服阀实现了恒功率自动控制试验,获得了一定的经验数据,填补了铁合金生产自动化控制的空白。

最新网址:www.zoc.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