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节 生产发展(1 / 2)

最新网址:www.zoc.cc

冶炼三分厂自1963年12月15日投产以来,注重于生产工艺改革,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1963年12月13日302#炉开始烘炉,15日13时投料试生产,15日17时20分炼出第一炉合格的微碳铬铁产品。第二炉就炼出含碳量0.06%以下的四个零(cr0000)的微碳铬铁。继而投入正常生产。当年生产出微碳铬铁104.1吨,中低碳铬铁5.30吨。

1964年4月8日,301#炉相继开炉投产。

同年5月6日,302#炉采取硅铬合金剥皮原料,试炼“五个零”(cr00000)(含碳量小于0.03%)的微碳铬铁。第四周期第二炉,首次炼出“五个零”的微碳铬铁产品1.82吨,填补了我国微碳铬铁生产史上的一项空白。在连续试炼9天内,生产微碳铬铁总量87.24吨,其中“五个零”的微铬有82.07吨,含碳量最低的为0.016%。

全年生产铬铁5603吨,其中微碳铬铁5260吨(含五个零产品131.81吨),中低碳铬铁343吨。

1965年,采用精炼硅铬合金,生产微碳铬铁五个零的产品为1116.53吨,占全年微碳铬铁总产量的13.55%,创造了微铬质量历史最高水平。

从1965年1月开始,车间取消烘炉年度,大大节约了电耗、能耗,降低了生产成本。当年微铬成本,由1963年的每吨2567元下降到每吨1779元。1964年至1965年共生产铬铁13844吨,利税1702.5万元。生产两年来,已可收回铁合金项目的全部投资。同年采用了铬铁真空处理工艺,使产品的致密度有所增加。

1966年生产铬铁8869吨,成本降至每吨1763元,实现利润1156万元。上交利税1119.89万元。

正当铬铁生产初具规模之时,1966年5月16日全国“文化大革命”开始了。1967年开始,横钢厂的生产受到极左路线的干扰和影响。当时一大批达达实实生产劳动的老工人、老先进,被批判成“老绵羊”、“小绵羊”。一些生产松松快快的人,被称为“造反派”、“少正卯”等。产量、质量各项经济指标有所下降。“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横钢生产建设“三起三落”,出现三年亏本的现象。

尽管“十年内乱”的严重干扰,但由于三车间广大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仍能坚守生产岗位,减少“文革”造成的损失。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产量、降低消耗,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和科学试验活动。从1973年开始,摸索、探讨硅铬堆底法新工艺的试验,(因文革干扰未收到良效),1977年6月,车间正式组织“三结合”攻关小组。并发挥生产骨干的作用,开始对硅铬堆底法,进行各种条件反复试验。结果:逐步获得良好效益,1980年已形成了成熟的硅铬堆底新工艺,该工艺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各项经济技术指标1980年与1976年相比,平均日产提高67.5%,一级品率提高12.35%,单位电耗下降37.7%,仅1980年微碳铬铁节电1661.74万瓦时。渣中含铬下降到1.5%,产品含磷量比原来降低0.005~0.01%。

通过各项科学试验活动,使微碳铬铁产品,含铬量高而稳定(63~68%),含磷量偏低致密度大,表面质量等优点,深受用户欢迎。

最新网址:www.zoc.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