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42章(1 / 2)

最新网址:www.zoc.cc

“人造卫星项目完成后,卫旭开始做月球采矿机器人,这是配合嫦娥登月计划的......我跟卫旭一直有接触,这些年来,他给我干了不少活,我们非常熟悉。卫旭非常优秀,他除了基础扎实,勤勉坚韧外,他天赋过人。我们在做一个项目的过程中,每一歩都会有技术性难题出现,总会有几种的可能的解决方法,我们不知道哪种方法行得通,只能一个个尝试,从可能性最大的那种摸索起,失败后,再换一种尝试。卫旭在方案选择上,有远远超过常人的敏锐,这可能跟他数学基础特别好有关,也可能是他虽然年轻,却项目做得多,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他每次总能比别人更早的感觉到哪种方法最合适,如果这种方法行不通,他也往往能在半途就有所预感,并且进行修正。由于他的这种过人的敏感,他博士5年,写了9篇sci收入的论文,清华规定博士生写满三篇就可以毕业,他一个人干出了三个人的活。”

“除了做科研的天赋外——这种天赋,张师兄的很多学生都有,他们是最优秀的嘛,卫旭还具备一种一般科技工作者最缺乏的能力:leadership(领导能力)。卫旭能够分配,指导,恰如其分的评估他那些师兄弟的工作,他们居然也肯听他的。清华的孩子们个个自视甚高,表面谦虚,内心里谁也不服谁,但是卫旭能够服众。他几次来西昌,我几次到清华,我都注意到他话虽不多,但是走到哪里,都是核心人物,总有那么一群人信服他,肯听他指挥。在埋头做科研的人群中,这种才能是非常少见的,很多人都属于肚里有货倒不出,有交流障碍,更别说指挥别人了。名将易得,一帅难求,即使张师兄桃李满天下,他学生中像卫旭这样的,也非常少见。”

“七年来,我一直在关注卫旭的发展,后来他说要出国,我内心里非常惋惜,因为这个专业优秀的学生基本上都出国了,我们这些年来一直招人非常困难,现在中国人心浮躁,博士生毕业抄袭得多,真正会干活的少,而且基础差,知识面狭窄。但是这是事关他的人生方向的选择,事业,婚姻,收入,生活质量。毕竟个人发展是最重要的,别人不宜干涉。所以我也就是惋惜而已。”

“后来听张师兄说卫旭改了主意,不打算出国了。我当时第一个念头就是把他要到自己手下。结果张师兄说卫旭决定进中飞继续做战机。这是卫旭最感兴趣的方向,既然他自己喜欢,那我也不好强求。但是,我和张师兄都跟中飞的老总打过招呼了,让中飞在工作上和生活上对他提供最大可能性的支持。”谭榕强笑笑。

毕岚有点糊涂:“谭老师,卫旭是不知道您要他吧。反正他卫星也做,火箭也做,战斗机也做,对他来说,没什么区别。如果他知道您要他,肯定非常乐于跟您。”

谭榕强倒一时有点难以解释:“嗯,航天航空,基本原理是一样的,所以学生两个方向都可以做,但是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卫旭博士阶段的主要方向是战机机翼,叫他跟我做载人卫星,那他博士期间做的研究就没用了。”

毕岚恍然大悟:“哦,对,卫旭做机翼,火箭也好,卫星也好,都没翅膀。”

谭榕强啼笑皆非:“嗯,比较准确又通俗的说法是:太空没有空气,而卫旭这些年主要在研究空气动力学。”

书房的门开了,张轩和卫旭走了出来,他们已经谈完了。

卫旭看看时间,已经下午三点多,于是提出告辞。张轩老婆说:“不吃晚饭。”

卫旭解释:“下地铁后,还要骑20分钟自行车才能到住的地方。”

北京的正月,天黑后,气温降到零下二十几度,大家这么一想,也就不挽留了。卫旭跟毕岚双双告辞。

作者有话要说:明天不更了,谢谢。

第43章 大人物的成名之路

卫旭跟毕岚离开张旭家后,手拉手从校园往外走。毕岚过去没到过清华大学,卫旭就带她在大礼堂,图书馆,静斋一带打转,因为没有风,不冷,冬日下午的阳光温柔但是没什么热量的撒在两人身上。两人一路走一路闲聊。

毕岚说:“真没想到张老师这样的学术泰斗,校长,高官,这么平易近人,而且还诙谐风趣。”

卫旭微笑了:“张老师人就是这样的,不认识的人以为像他这样地位的,肯定高不可攀,其实他人最平和了,而且非常尊重别人,待人接物处处平等自然。他是一位真正的学者,有修养,有内涵,有深度的人。”

卫旭给毕岚讲张轩的生平:“张老师的父亲也是一位清华的教授,也曾经留洋。张老师就是在清华园出生的。张老师在清华读的硕士,跟的导师是中国最早的一批院士之一,当时航天航空界的学术权威,两弹三星的奠基人。他导师非常欣赏张老师,一直都称张老师是他最优秀的学生。当时他导师还带着一个女学生,出身名门,非常漂亮也非常优秀,他导师亲自出面做媒,给他们两人牵的线——说起来也是大有面子的一件事,这样张老师跟他前妻结了婚。”

“张老师硕士毕业后跟他妻子一起去美国读博,博士毕业后在美国一所名校当faculty,他妻子博士毕业后也在美国另一所学校当faculty。这样过了几年,张老师的导师上了年纪,要开始考虑自己的接班人了。他召唤张老师回国到清华任教,当时张老师在美国刚刚破格当上副教授,一听导师召唤,马上答应回国。那时是九十年代初,当时他在美国年薪有5-6万美元,回中国月薪不到1000元人民币,虽然后来有了长江学者特别奖励,那也才10-20万人民币一年,而且是10年后的事情。”

毕岚点头:“八-九十年代美元跟人民币的兑换率一直是1:8,1:9。我妈就是八十年代中期出国的,当时月工资几十元人民币,不到10美元。”

“张老师跟他妻子商量回国的事,他妻子非常生气,坚决反对张老师回国。张老师坚决要回,他妻子说‘要回去你自己回去,我不回去’。结果张老师还是把老婆丢下回来了,最后的结局当然是离婚。”

毕岚又点头:“我完全能理解张老师的妻子。那时中国真的是很穷,跟美国确实不能比。我妈也不能算太没见过世面——不管怎么说,她总是在我外公的别墅里长大的,到美国,一下飞机,就被从灵魂深处震撼了。”

卫旭看看毕岚:“嗯,还不光是物质生活这一个原因.......是这样的,张老师的导师的儿子,就在美国,也是做这个专业的,也在美国的一个超级牛逼的大学里当faculty。张老师的妻子觉得,导师要培养接班人,不召唤自己的亲生儿子,召唤别人的儿子......”

毕岚忍不住“噗嗤”一笑:“嗯,不是自己生的不心疼。”

卫旭认真的说:“我觉得不是这样的,我认为张老师的导师召唤张老师,没召唤他亲生儿子,就是认为张老师比自己的亲生儿子更优秀更出色,当然,他儿子现在在航空航天领域也是世界级人物,他所在学校的实验室在这个领域排世界第三,我的师兄中也有好几个去美国跟他读博的。”

最新网址:www.zoc.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