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笑傲江湖年代考(1 / 2)

最新网址:www.zoc.cc

《笑傲江湖》年代考

时间:2007-12-01

金庸有四部作品未设定确切的年代。其中《笑傲江湖》金庸为突出其寓言性质,有意掩盖掉历史背景,以显示“类似的情景可以发生在任何朝代”。好事者因而聚讼纷纭,推断其可能的年代,或说南宋,或云明朝中叶隆庆年间,还有一口咬定是明朝万历年间。这当然只是笔墨游戏,如果一定要认真,那么到头来也只发现金庸给出的“历史背景”根本就是互相矛盾,不可据以为信的。因此下面所谓“考据文字”仅意图表示:在诸多限定条件下,这些故事在什么年代出现最有可能。

1、省、省会

第1回:“福建省福州府西门大街……”

第1回:“……从福建往南到广东,往北到浙江、江苏,这四省的基业,是你曾祖闯出来的。山东、河北、两湖、江西和广西六省的天下,却是你爹爹手里创的。”

第2回:“在南昌更不耽搁,即日西行。不一日来到湖南省会长沙”

上述提到很多省名,而省作为行政单位,至少在元朝以后。其中江苏是康熙六年(1667)才分立的新省,湖南设省则在康熙三年,即1664年,这样才会有“湖南省会长沙”的说法。

福州之名虽始自唐开元十三年(752年),但“福州府”则要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才出现。又23回写到令狐冲在福建“建宁府兵器铺”中买剑,建宁府也要到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才设置,此前均称建州或建安。

2、福州萨氏

第1回:劳德诺自称:“小老儿姓萨,原是本地人氏,自幼在外做生意。”

萨氏是福州着名家族,所以劳德诺这样冒充,林平之等本地人才不致怀疑。但福州萨氏的始祖萨仲礼元代末年才定居福州,繁衍成一个大家族,至少也是明朝中期的事了。

3、茶

第2回:茶博士奔将过来,说道:“哈你家,哈小店只有洞庭春、水仙、龙井、祁门、普洱、铁观音……”

这里茶博士提到六种茶名,涉及绿茶、红茶、乌龙茶三种类别。在茶文化史上,龙井自宋代起已是名茶,但洞庭碧螺春、水仙(湘西凤凰或闽北皆有)、祁门红茶、铁观音四种都是直到清朝才发展出来的。普洱一带虽然自古产茶,但“普洱”这个地名本身要直到明洪武十六年(1382)才出现(当时称为“普耳”,万历年间才改称“普洱”),“普洱茶”之名决不能早于明朝。

在令狐冲的时代,衡山城的小茶馆居然已经有苏皖浙闽滇五省来的名茶,还谦称“只有”六种,可见当时的普及程度。当然《天龙八部》中,北宋时代的段誉还在姑苏慕容家提前六百多年喝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才出现的碧螺春。

4、算盘

第2回:“另有五人从茶馆内堂走出来……有个手拿算盘,是个做买卖的模样。”

华山派五师兄高根明平常是做买卖的打扮,手拿算盘。在元明之前,中国的算法主要却是筹算(即《射雕英雄传》中瑛姑用竹片的算法),而非珠算。算盘的发明文献上不能追溯到元明以前;到明朝中后期,算盘和珠算始大行其道,深入民间,彻底淘汰了筹算,商人形象才与算盘紧密结合起来。不过《天龙八部》中,北宋年间,崔百泉就铸有“金算盘”了,甚至还被慕容世家的人用算珠当暗器击伤。

5、武汉三镇

第2回:左首桌上有个身穿绸衫的中年汉子说道:“兄弟日前在武汉三镇,听得武林中的同道说起,刘三爷金盆洗手,退出武林,实有不得已的苦衷。”

所谓“武汉三镇”是汉口镇兴起后的称呼,其时当在明朝中叶以后。

6、杨家将故事

第2回:忽然间门口伊伊呀呀的响起了胡琴之声,有人唱道:“叹杨家,秉忠心,大宋……扶保……”……那老者立时放低了琴声,口中仍是哼着:“金沙滩……双龙会……一战败了……”

第14回:在开封府朱仙镇杨再兴庙遇到桃谷六仙:先一人道:“杨四郎投降番邦……”

这里莫大先生所唱的均是杨家将故事,而且看来当时已在市井间非常流行,所以莫大先生以一个市井潦倒的形象唱才不至于引人注意,而且连桃谷六仙这样的浑人也知道杨四郎投降番邦。《金沙滩》、《双龙会》如今是各地戏剧中极流行的折子,但故事的源头却只能追溯到明中叶的十卷五十回本《北宋志传》,即今章回体《杨家将》的通行本。杨四郎战败被俘的故事也肇源于此。

附及:桃谷六仙在书中被描绘得又老又丑,其年龄据令狐冲判断“少说也有六七十岁”(第10回),但其后桃实仙和桃枝仙谈论小时侯偷石榴被抓,却说是“三十多年前的事”(第14回),当时他们应当是十几岁的少年,所以能将抓他们的一家人杀了,但如此算起来他们也只50多岁,比岳不群还年轻。看来只是长得太丑陋,皮肤又没保养好,以致满脸皱纹。

7、胡琴/唢呐

第2回:“忽然间门口伊伊呀呀的响起了胡琴之声”

第40回:“只听得唢呐和钟鼓之声停歇,响起了箫笛、胡琴的细乐……跟着走上一队二百人的细乐队,也都是一身锦衣,箫管丝弦,仍是不停吹奏。其后上来的是号手、鼓手、大锣小锣、铙钹钟铃,一应俱全。”

莫大先生所奏胡琴被刘正风称为一味凄苦,市井之气太重,可见当时胡琴乃是极常见的乐器。《笑傲江湖》中除胡琴之外,尚且提及诸多乐器。然而胡琴和唢呐却都是由国外传入的乐器。对胡琴现在最早的记载出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像小说中这样边拉胡琴边唱戏曲,则是明朝末年随地方戏曲发展之后才有的事。至于唢呐,乃是伊朗传入的乐器,在文献上不能追溯到明朝以前,在中原广泛流行则是明朝正德年间之后的事。

8、太监

第4回:[仪琳转述令狐冲的话]他转头向田伯光道:“第二,输了之人,就得举刀一挥,自己做了太监。”

第30回:他顿了一顿,缓缓说道:“这部《葵花宝典》,武林中向来都说,是前朝皇宫中一位宦官所着。”令狐冲道:“宦官?”方证道:“宦官就是太监。”令狐冲点头道:“嗯。”

第30回:令狐冲见了这情景,暗暗好笑:“这不是戏台上太监宣读圣旨吗?”

从上述这些引文可知,令狐冲对“太监”是很熟悉的,却不知“宦官”之意,因为他读书不多。然而太监是明朝之后因许多宦官都做某某监(如韦小宝的尚膳监,还有尚衣监等),这类人才被通称为太监的,此前本来就叫宦官;而令狐冲竟不知道,说明他生活的时代已经习惯叫太监了,他还在戏台上看过,这应该至少也是明朝中叶以后了。

不过这一条也无法坐实,因为金庸在其他书中(如射雕中一灯谈到周伯通当年来皇宫)一律以“太监”来指代这一人群。

9、“狐”字灯谜

第5回:“灵珊师妹出了个灯谜,说是:‘左边一只小狗,右边一个傻瓜’,打一个字。那时坐在她左边的,是我六师弟陆大有……她说是个老笑话,从书上看来的。”

这个灯谜谜底极简单,即“狐”字。此“老笑话”最初所本出自《聊斋志异》卷四《狐谐》。岳灵珊若能看到清初成书的《聊斋》,那自然也不会是明朝人了。

10、奉天承运

第6回:刘正风洗手,宣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据湖南省巡抚奏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现在几乎是耳熟能详的套话,但它却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自改定的,在他之前的圣旨决没有这样起头的。

11、总督、巡按、巡抚、参将、游击

第1回:“就算总督、巡按的公子杀了人,可也不能轻易了结。”

第6回:刘正风金盆洗手,湖南巡抚传圣旨授刘正风参将之职。

第13回:“(洛阳王家的木匾题字)下面落款是河南省的巡抚某人。”

第22回:“委任河北沧州游击吴天德升任福建泉州府参将。”

总督之为官职,始于明朝,且一般是临时差遣,至清朝才正式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巡按也是明初设置的临时差遣官,至永乐元年(1403)始成定制,事权甚重。这两种官衔,基本是地方首脑,因此林平之杀人后,史镖头等才说即使总督、巡抚之子杀人也难了结。

各省专设巡抚,历史上最早始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清康熙五年(1666年)定制一省一抚,才正式成为一省最高长官。参将的设置也始于明代,当时是无品阶的小官,清代则是正三品官。从书中群雄均认为参将是“芝麻绿豆的小小武官”(第6回)来看,更符合明朝情形,因为正三品决不是“庶民”可以轻易花钱买到的小官了。游击是明朝复置的武官名,清代沿袭。从这三个官名来看,故事背景在明朝比较合适。

12、礼铳/信号火箭

第6回:“鸣锣喝道之声响起,刘府又放礼铳相送。”

第7回:“岳不群……从怀中取出一个火箭炮来,走到天井之中,晃火折点燃了药引,向上掷出……这是华山掌门召集门人的信号火箭。”

礼铳和火箭在古代可是属于高科技产品,这里居然能够如此成功地实现军转民,把这些火药类的产品深入到人民生活中(39回中日月神教迎接令狐冲等上华山,也是“砰砰放铳”),此类场景,非明清时期不能想象。火铳或手铳迟至元代中期才发明,而信号火箭的发明则起源于明朝。

13、四书五经

第7回:岳夫人笑道:“就是生得太俊了,不像是练武的胚子。不如跟着你念四书五经,将来去考秀才、中状元罢。”

四书五经的说法是朱熹之后才有的,而且看来岳夫人很熟悉,这应该最早在南宋后;元代很长时间没有科举,当时人大概也没多少心思考状元,因此以明朝之后为宜。

14、关外

第9回:“冲儿,你师父和我刚从关外回来,”岳夫人从饭篮中取出一碗参汤,道:“这是关外野山人参熬的参汤,于身子大有补益,快喝了罢。”

第14回:“这一坛关外白酒,酒味是极好的,只可惜少了一股芳冽之气”

第17回:“这是在下二十年前在长白山中挖到的老年人参,已然成形,请令狐公子收用。”

今东北地区,自战国时期燕设立辽东郡以来,一般称为“辽东”。而直到明朝重修长城,建成山海关之后,才有“关外”这个词来指代之。而且以辽东关外的人参为尊的观念,也是明中后期才兴起的。

15、唐诗三百首

第10回:风清扬道:“五岳剑派中各有无数蠢才,以为将师父传下来的剑招学得精熟,自然而然便成高手,哼哼,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最新网址:www.zoc.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