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分卷阅读37(1 / 2)

最新网址:www.zoc.cc

过的,都是只看过几次大致了解的程度,没有更深入的认识,也没有师傅告诉他们制作过程中的各种技巧与诀窍,两人只能用掌握的一些方法触类旁通,摸索着行进。再加上何宁与王章沐都是精益求精的个性,总想着找到最合理有效、磨损度最小的构造。这也造成过程中多次出现否定重来,修改方案的情况。

尽管个中辛苦一言难尽,两人还是竭尽心力耗费两年半的时间攻克了种种困难完成了。

何宁不知道他们设计出来的这一款筒车和现在南方普遍使用的筒车有多少相似之处,但他知道,他的这款筒车绝对不比他们的差就是了。

两人完成的第一架筒车作品搭建在何家田地附近水流比较湍急的河岸边,试运行成功那天,何家就顺着河道挖了浅浅的一条小沟渠,可以直通自家地里。

当时,还引来不少村民围观,种了大半辈子地的村民们又不是傻,一眼就看出了筒车的妙用。有了这么个大家伙,何家以后浇地得省多大力气啊。这种不需人力就能自行灌溉的物件儿既让人为之巧妙惊叹,又让人觉得大大的实用。一时间,过来的村民们纷纷围着何家人打听情况。

如此一来,何宁不仅宣传了他的筒车,还在北李村甚至周边几个村子里出了名,成了一位远近闻名的木工小神童。

说起来,这两年打从何宁手里出来的新鲜玩意儿也不少了,从一开始的何氏摇篮,到溜冰鞋,再到后来改良的梳妆台、折叠伞、摇椅以及折叠床榻等等实用又不贵的产品,给何家带来不少收益。要是这个时代有申请专利一说,何家定能赚得更多,何宁也不用愁筒车的建造费了。

尽管,设计出这些的都是何宁,但村民都是从何家人的嘴中听来的,真实性有待考察,毕竟何宁之前痴傻过一段时间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的。

然而,此次筒车试运行时,是何宁指挥着安装,大家问起筒车的事情,何宁也是回答的滔滔不绝,显然是对它的每个零件儿都熟悉到某种程度的。这件事给北李村村民们带来的视觉冲击是巨大的,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这个十几岁的少年,也相信了之前何家人的话。

筒车成功设计出来了,给何宁带来了名望,让王章沐也扬眉吐气了一把,但他的销售情况并不乐观。这一点,在他们制作的过程中,何宁已经意识到了,也没有太失望。

毕竟,造价摆在那里,销售市场又是面向广大农民,即便,大家都知道这是个好东西,但有魄力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却寥寥。

周围附近几个村子来打听、围观的人不少,可一听到价钱就纷纷退缩了。

如此下去也不是办法,何宁就把注意打在了不差钱的李地主家身上。

作为北李村西瓜种的最好的人家,何家与常来收购的李管家也是相熟不少,走不通村民路子的何宁就联系上了李管家。

李地主家财万贯北李村人人都知道,但李地主名下的田产到底有多少,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反正仅附近几个村子隶属李地主的就已经让人数不清了。

李家地多,但李家人真正来钱的地方却不是土地,而是与北边的行商。正因如此,李家的主子们对于土地里的事情都不大放在心上。唯一关注了的西瓜种植,还是因为李欣然爱吃西瓜。当然,最终还被充分利用了一把,引为噱头,为李家巩固、扩大人际交往立了一份功。

主子们如此,下面的人为了忧主子所忧,自然也关注行商更多。李管家虽然打理着李家的田产,但毕竟管理着一大家子,精力有限,对农业方面也就每年收获的时候监督收收租,年底的时候审审账,关心一下收益而已,并没有时间关注更换新农具,引进先进农业技术方面的问题。

因此,何宁来找他谈筒车的事情时,李管家并没有太当回事。但毕竟两家有过交易,何宁虽然年龄小却很得小姐的倚重,李管家还是认真的听完了何宁的推销,但也仅此而已了。

最新网址:www.zoc.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